巴蜀兩地一直都是指代重慶和四川的,兩個地方在曆史上屬于孿生兄弟一般,總是合在一起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原本這一切并沒有什麼問題,可是随着曆史不斷前進,兩地的人口以及各方面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潛在的問題。
在1997年的時候,中央綜合考慮了人口、經濟以及各種戰略發展方面的原因,最終将重慶從四川的懷抱中劃分出去,促使其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的第三個直轄市,很多人對此舉比較疑惑,鄧小平以及中央為何要這樣做呢?

重慶的曆史
實際上巴蜀兩個名字的由來,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巴人與蜀人一起響應周武王姬發的号召,參與了西周建立的征戰之中,是以在西周建立之後,姬發就允許巴人和蜀人在巴蜀地區建立巴國以及蜀國,至此,巴蜀兩國正式在曆史上有迹可循。
周朝經曆了七百多年的曆史,最終還是因為分封制而導緻國君所轄國土面積越來越小,實權越來越小,最終隻能退出曆史舞台,經曆了春秋戰國的混戰之後,秦人奮六世之餘烈,經過幾十代人的努力,終于在嬴政時期統一六國,建立起來一個完整統一的中國。
在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對周朝的滅亡進行了深刻反思,他認為分封制顯然是不合理的,是以就制定了一種全新的郡縣制度來管理國家,在郡縣制度的影響下,巴蜀兩國成為了秦朝時期的巴蜀兩郡,繼續在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時間匆匆而過,經曆了漢唐之後,曆史來到北宋,在北宋時期,朝廷逐漸将蜀地境内的川陝四路命名為四川,此後,蜀地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了。在四川這個名字出現之後不到百年,也就是南宋時期,恭州剛剛迎來新的恭王不到一個月,恭王便登基成為皇帝,他一高興就把恭州(巴地境内)命名為重慶,不過此時的重慶所轄面積,顯然還沒有今天這麼大。
自宋朝之後,四川和重慶兩地一直都是不分家的,可是到了民國時期,重慶卻先後兩次從四川分離了出去,第一次是1939年,蔣介石遷都大後方重慶,将重慶提升為國民政府直轄市,有臨時首都的意思。
第二次則是1949年解放軍解放重慶之後,從戰略方面考慮,将重慶設為西南軍政委會的駐紮地,大有直轄市的意思,一直到1954年,才取消了重慶直轄市的性質,将其再次劃入四川懷抱當中。
從1954年重慶回到四川懷抱中之後,重慶和四川便一直沒有分家了,可是随着四川和重慶兩地人口不斷增加,到了1997年的時候,重慶8.2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已經擁有3024萬人口,而四川48.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人口也才8429萬而已。
面對重慶和四川的人口問題以及經濟發展問題,再加上鄧小平對重慶始終默默關注着,在視察完重慶之後,就對中央提出可以将重慶從四川劃分出去的想法,這一想法一經提出,就對中央處理四川發展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經過中央的深思熟慮之後,最終于1997年正式将重慶從四川劃分出來,讓其成為繼北京、天津以及上海之後的第四個直轄市。
從重慶成為直轄市之後,其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重慶已經成為全國的經濟大城市了,足以見得當初鄧小平以及中央的戰略眼光是何其高瞻遠矚啊,那麼當年鄧小平為何提出将重慶劃分出去,中央為何最終也這麼做了呢?
重慶為何會被劃分出去成為直轄市呢?
鄧小平曾經當過中央西南局的第一書記,當時西南軍政委會就在重慶,是以鄧小平對重慶是有着複雜感情的,是以就算後來他離開重慶去到北京任職,依舊在背後默默關注着重慶的發展。
1980年,鄧小平乘坐“東方紅33号”輪船沿着重慶一路順江而下視察了一番,對重慶以及四川地區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了解,有了一個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在1985年,鄧小平和三峽工程小組組長李鵬一起研究三峽工程的相關問題時,李鵬又提出了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那就是三峽工程淹沒區的近113萬人口的遷移與安置問題,李鵬說考慮專門在三峽地區成立一個三峽行政區,這個行政區包含重慶在内,這樣更加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妥善處置三峽淹沒區的人口安置。
聽完李鵬的彙報之後,鄧小平提出可以将四川分為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一個以成都為中心,鄧小平的這個建議提出來之後,對三峽工程淹沒區的人口安置以及是否建立三峽行政區這些複雜的問題都給出了一條新的思路。
随着中央對三峽區的人口以及占地面積進行深入研究分析之後,認為這個地區要是建成一個新的行政區,還是略顯雞肋的,就是在這種特殊的曆史背景下,中央才對鄧小平當初提出的将重慶劃分出去一說有了更多考慮。
經過最終結合了三峽工程淹沒區人口安置問題、四川經濟發展問題以及戰略防備問題等綜合因素的考慮之後,中央在90年代開始,就着手重慶劃分一事了,一直到1997年正式将重慶變為直轄市,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那麼中央當初究竟為何後來會正式決定将重慶劃分出去呢?我下邊繼續深入分析一下,
首先就是從上邊提到的三峽工程來說起,三峽工程是一個十分雄偉壯觀的工程,同時對中國的影響很大,在當時中央面對三峽工程這樣一個巨大的工程,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三峽工程淹沒區的113萬人口安置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對三峽工程的保護問題。
對于113萬人口的安置而言,要是重慶沒有從四川劃分出來,那麼這些人口一旦安置到重慶,則會給原本就人口壓力巨大的重慶以及四川都增加更多壓力,可要是這些人口安置在三峽地區,就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行政區,上邊我已經說過,中央綜合考慮之後,已經認定建立新的行政區這種做法是不合适的。
是以從這些實際問題出發,再加上鄧小平提出的可以将重慶從四川劃分出去的想法,中央才會最終決定建立一個以重慶為中心的直轄市,将三峽地區劃入重慶管轄之内,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三峽工程淹沒區的113萬人口安置問題,還能夠促進三峽地區以及重慶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有了三峽地區的加入之後,重慶的3000多萬人口也可以得到稀釋,減少了很多人口壓力。
其次從三峽工程的安全以及戰略保護方面來看,三峽工程如此重要,必須有足夠強的軍事力量來保護才行,将重慶從四川劃分出來成為直轄市之後,重慶的地位就瞬間提升了很多,直接隸屬于中央管轄,軍事力量自然比一個普通的城市要強很多,這對于三峽工程的戰略保護無疑是一件好事。
除了三項工程的問題之外,中央将重慶劃分出去成為直轄市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口和經濟問題,當時四川加上重慶的話,總人口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1億,這樣的人口基數,促使四川壓力山大。
更為糟糕的是,在1.1億的人口中,重慶居然占了3000多萬,以至于重慶形成了一種僧多粥少的局面,人口在不斷增加,經濟卻絲毫沒有發展,又因為人口過多,且這個城市的地位沒有四川省會城市成都重要,是以重慶當時的經濟發展陷入一種十分尴尬的境地,根本就沒有人願意去重慶投資,想要發展實在太難。
一旦将重慶劃分出去之後,重慶的地位瞬間提升,這樣一來,既可以減少四川的管理壓力,又可以增加重慶的投資機會,也就更加容易促進四川和重慶兩地的經濟發展了,一舉多得的辦法,中央當然願意這樣做了。
此外,将重慶劃分出去成為直轄市之後,還可以對四川地區的簡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避免滋生冗政亂政或者尾大不掉等亂象,這可是一個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做法。
結語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曆史已經證明了當初鄧小平以及中央這個決定的正确性,正是因為有了重慶從四川劃分出去的舉動之後,四川和重慶的經濟才得以更加迅速發展,比起原來合并在一起時的發展速度來看,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不得不說先輩們的智慧确實讓人驚歎啊!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