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受演義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相信古代戰争是靠大将單挑決勝負的,就像很多人相信“免戰牌”管用一樣。
免戰牌當然不管用,如果挂出一塊木頭牌子就罷兵休戰,那麼天下就沒有戰争了——弱小一方把所有城池都挂上免戰牌,還不得把勞師遠征的侵略者都餓死?
事實上古代戰争基本都是陣而後戰,攻城戰也不少,沒有聽說哪一個進攻者對免戰牌望而卻步的。

古代戰争靠大将單挑決勝負,首創者可能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演義小說描寫的三國戰争,基本都是靠單挑決勝負的。
小說不是正史,看着精彩熱鬧就可以了,正史簡潔冷硬,打破了人們對“君子戰”的美好印象:三國正史中的四位單挑名将,有三個不得善終,唯一那個得善終的,還在小說裡被射殺了。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人們口口相傳的三國前六位猛将,其實隻有趙雲馬超病逝,其餘四個全都死于非命。在三國正史中,沒有見到趙雲典韋馬超張飛的單挑記錄,是以咱們今天說的三國正史四位單挑名将,并不包括他們。
正史中記載的三國第一位單挑名将,還真是三姓家奴呂布呂奉先。“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也确有記載,但赤兔不是紅色的兔子,赤兔的正确寫法是赤菟,也就是紅色的於菟(讀作烏塗,大老虎)。
《三國志·卷七》記載:“布便弓馬,膂力過人,号為飛将。”
《後漢書·卷七十五》則明确記載呂布騎的是不是紅毛兔子:“布常禦良馬,号曰赤菟,能馳城飛塹。”
之是以說呂布是三國第一單挑名将,不是因為子虛烏有的“三英戰呂布”,而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說的。
呂布與郭汜郭阿多的單挑,發生時間最早,是漢獻帝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戰鬥地點在長安城下。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身臨其境并在《漢末英雄記》中詳細記載了這次單挑:郭汜長安城北準備攻城,呂布大開城門迎戰,郭汜仗着武藝高強,提出跟呂布單挑,并表示“你打赢了,我就退兵。”
單挑的結果是郭汜輸了:“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呂布打赢了單挑,卻輸了整場戰鬥,郭阿多很不守信用,打輸了也沒退兵,反而跟李傕一起再次攻城,并且打得呂布落荒而逃。
即使呂布武功比郭汜高,也是鳥用都沒有,人家一擁齊上,呂布也隻好跑路。
雖然呂布是三國正史出現的第一個單挑名将,但結局卻相當悲慘:被曹操和劉備圍在下邳,打也打不赢跑也跑不掉,随後被混成了粽子,先勒死再斬首,等于被曹操殺了兩回。
除了呂布之外,三國最有名的單挑名将,當然就是武聖人關羽關雲長了,他萬馬軍中斬顔良,讀者諸君耳熟能詳,這裡不再贅述。
關羽的結局比呂布也好不到哪兒去,他是被名不見經傳的馬忠生擒,被孫權下令斬首了,而且是真正的身首異處。出于對武聖人的尊敬,這過程就不描述了,讀者諸君隻需要知道一點就了:兵敗如山倒,單挑功夫一點用都沒有,這就是螞蟻多了也能啃倒大象。
除了呂布和關羽,在三國正史中還有兩位單挑名将,他們先是敵人,後成戰友。一說的這兩個人,讀者諸君肯定已經發出了會心的微笑:你說的肯定是江東小霸王孫策孫伯符和三國第一神射手東萊太史慈。
是的,孫策跟太史慈那次單挑名垂青史,連太史慈身邊的“曲阿小将”也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那次單挑細節同樣不用描述,因為看本文的讀者,腦海裡都有那場十分精彩激烈的打鬥。咱們要說的是這二位的結局。
孫策悍勇,這一點是得到了當時公認的:“孫策骁雄,與項籍相似。”
向漢獻帝上書評價孫策又項羽之勇的,是當時的吳郡太守許貢。許貢被孫策勒死了(絞殺之),然後許貢的小兒子和門客替父(主)報仇,很輕松地把孫策打成緻命重傷:“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至夜卒,時年二十六。《三國志·卷四十六》”
三國著名謀士郭嘉,對孫策的悍勇不屑一顧,并且認為他是自尋死路:“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郭嘉的意思很明顯:主公就應該幹主公的活兒,單挑赢了也沒用,那是風險大回報小的賠本買賣。
三國四位單挑名将,已經有三位死于非命了,第四位太史慈應該得善終了吧?非常遺憾,可能是羅貫中怕前三位太寂寞,于是也把太史慈寫成死于非命——中了張遼埋伏,被亂箭射成重傷,當天夜裡就不治身亡。
事實上太史慈早在建安十一年就已經病逝,他連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都沒參加,當然也不會在赤壁之戰後在合淝跟張遼大戰八十回合了。
通過三國正史中四位三國名将的結局,讀者諸君是否總結出了些什麼?在筆者看來,古代戰争也好,近現代戰争也罷,打的是綜合實力和将帥智謀,靠大将單挑決定戰争勝負十分不靠譜。要真是像演義小說寫的那樣大将一槍定乾坤,兩國條約豈不要寫上“不首先動用李元芳燕雙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