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6日,宋慶齡到了蘇聯,似乎突然有了一種“世界真奇妙”的感覺。這種感覺在她去美國時都沒有那麼明顯。充滿朝氣的精神面目,艱苦但快樂的生活環境,讓她充滿感動。

流亡中“被”改嫁的宋慶齡
宋慶齡受到國賓待遇,蘇聯政府将她安排在“糖宮”,這是過去俄國糖業巨子的宅第。
為照料宋的生活起居,蘇方專門安排了教育人民委員柯倫泰夫人擔任接待組組長。柯倫泰夫人是蘇聯有名的婦女領袖。她英語很好,與宋慶齡交流沒有語言障礙。在她的陪同下,宋慶齡參觀了紅場和克裡姆林宮,瞻仰了列甯陵墓,愉快地在蘇聯四處遊玩。
但很快,困難也接踵而至,最難的就是沒錢。她富有的娘家人似乎達成某種協定,拒絕給她資助,而孫中山留給她的不過是上海莫裡哀路的一棟房子。她從武漢方面得到的微薄津貼已經用完。但她仍不願向克裡姆林宮求援。她到蘇聯是為了尋求中國革命的出路,并加強與社會主義蘇聯的聯系。但是蘇聯人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樣,全力支援中國的革命,而是将中國當作一塊有利可圖的蛋糕。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正在激烈的交鋒之中,并無意照顧這位客人的需要。而宋慶齡的密友雷娜在長途跋涉中染上了重病,成天昏迷不醒,頭疼難忍。開始還能堅持工作,後來卻卧床不起。宋慶齡整日守在她的病床邊,憂心忡忡。
她很快發現,自己的革命同志鄧演達将軍因為敦促克裡姆林宮澄清對中國的含糊立場或者停止幹預中國的事務,而被斯大林通緝。鄧演達在俄國朋友的幫助下連夜逃出莫斯科,穿過高加索,越境前往土耳其。幾個星期以來,宋慶齡始終沒有得到他的消息。
宋慶齡已經筋疲力盡了。兩年之中,她由第一夫人變成流亡的寡婦,還要面對亡夫的三民主義被革命叛徒的獨裁夢利用的陰謀。但是她沒有想到,自己很快又被莫須有的一箭射中。
這天小慶剛從高加索旅行回來,在火車站遇見一個在莫斯科工作的英國人面帶笑容地向她高聲說着:“恭喜,你是一個好太太!”
宋慶齡有一些尴尬,有一些疑慮,但因為來不及細問,她點點頭便匆匆離去。回到房間裡,她越想越不對勁,便去找雷娜。
病床上的雷娜已經十分虛弱。她有一頭火紅的頭發,原本總是像火焰一樣燃燒着,現在卻黯淡缺乏光澤,如同一團燃燒殆盡的炭灰。她有些為難的拉住宋慶齡的手說:“你别生氣,最近報紙上有對你的中傷,你要堅強起來。”
宋慶齡緊張地問:“到底是怎麼回事?”
雷娜把頭轉向抽屜,宋慶齡連忙打開最上面一層,隻見裡頭整整齊齊的疊着幾張報紙。她展開一看,其中一張是英國出版的《每日郵報》,上面登着一則她與陳友仁結婚的消息。另一張是傳播最廣的《紐約時報》,上面用白紙黑字清清楚楚的寫着:“英國駐裡加記者援引一條據說是蘇聯官方的電訊說,前國民黨外交部部長陳友仁和國民黨之父孫中山的遺孀已在莫斯科結婚。此事将緊跟在蔣介石将軍和宋美齡小姐在上海的羅曼史之後發生。”
宋慶齡氣得渾身發抖,拿着報紙的手不自覺地使勁攥成拳頭,壓抑自己的憤怒。雷娜要起身安撫她,卻沒能坐起來。宋慶齡連忙讓她躺好,剛給她掖好被子,眼淚就不能控制的掉了下來。
宋慶齡很明白,為了擡高宋家新的第一夫人的地位,有人想要利用醜聞,把過去的第一夫人踩到腳下,讓不明真相的人們鄙視,繼而遺忘那個失節的女人,滿懷崇敬的對待中國女性的新代表——宋美齡。
但宋慶齡更憤怒的是這樣的花邊新聞把她和孫中山的名字割裂開來,抹掉她十分珍惜的孫夫人的身份,進而削弱她為捍衛孫中山主義和理想的戰鬥力量——而這正是她矢志不渝、終生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
嚴寒的天氣加上過分緊張的精神壓力,宋慶齡頸上一圈帶狀疱疹也很快發作,一連幾個星期,她忍受高燒的折磨和莫斯科的嚴寒。等到身體略微有 些起色時,她在報紙上讀到了蔣介石和宋美齡那盛大而隆重的婚禮。美國報紙紛紛稱贊這場婚姻是一場完美的“中美合作”。
她是被遺忘的那個。
11月 21日,雷娜因患腦炎去世。感恩節那天,宋慶齡抱病參加了雷娜的葬禮。來自中國的流亡者們冒着暴風雪,經過數小時的跋涉,穿過莫斯科,前往建立的火葬場。宋慶齡連件厚實的冬大衣都沒有,隻裹着一件單薄的黑鬥篷,在陰冷刺骨、冰雪粼粼的街道上緩慢的走着。蘇聯外交部借給她的一輛轎車,一直跟在送葬者隊伍的後面。好友們都勸她上車暖和一下,她卻堅決不肯。隻見她兩臂交叉,低垂着端莊秀麗的臉,一步一步地走過這個嚴寒的季節。
透過飄忽不定的薄霧,她蒼白的面孔在人群中是種孤獨而無聲地控訴。而她沒有退縮,仍然在提早降臨的夜幕中,緊緊跟随她的革命同志的靈柩戰栗前進。
等到身體恢複得差不多了,宋慶齡決得是離開的時候了。
在宋慶齡流亡蘇聯期間,也是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分歧達到白熱化的階段。斯大林開始了對托洛茨基派的清洗,宋慶齡目睹了他們内部的互相殘殺,目睹了自己的朋友——越飛,在此期間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殺。幾個月後,她才受到斯大林的接見。
1928年春,宋慶齡和陳友仁到克裡姆林宮向斯大林告别。小慶已經很了解該怎麼和這些人交談和寒暄了——先感謝再陳述最後表決心。她首先感謝蘇聯政府對中國同志的友好接待,再談談中國目前的局勢和任務,最後強調一下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同中國共産黨合作的決心。
斯大林也笑了,問她:“聽說你們現在要去德國?”
宋慶齡回答:“是的,也是去考察學習,借鑒别人好的東西,為我國革命所用。”
她有些疲憊,卻不改堅決。她從來就不是一個盲從的革命者,卻沒能找到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