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俊人:倫理學的挑戰與從容

萬俊人:倫理學的挑戰與從容

【學者簡介】萬俊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專業領域為倫理學和政治哲學。曾任哲學系主任,人文學院院長,中國倫理學會會長等。著有《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上下卷)等20餘種,譯有《政治自由主義》等20餘種。

一進制複始,萬象更新。2022年的新春鐘聲即将敲響,如同所有準備辭舊迎新的人們一樣,中國倫理學人又要開始新一輪春秋筆畫了。回首即将過去的一年,倫理學在中國或在世界雖不乏善功,卻多有未逮。她的話語似乎很少也很難進入——更遑論融入——諸如“元宇宙”、網絡資訊、基因編輯、AI智能人……的科技倫理讨論和諸如生态倫理、人口倫理等前沿應用倫理學的主流話語;而在國家“精準扶貧”、“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和國際阿富汗“停戰”、“撤軍”、中美緊張沖突、世界“人權”争論等重大時代性探究與對話中,她的理論和論理方式也似乎沒有顯示應有——更難言足夠——的思想力量。

承認倫理學現實窘迫并不尴尬,更何況,這種窘迫也不僅僅屬于倫理學或者是某一個人。面對目前“緊急事件”頻發甚至危機四伏的時代和世界,幾乎包括學人在内的人們很難做到“亂雲飛渡仍從容”,更多的是窘迫與驚慌失措。窘迫緣于自身的内在能力難以應付外部的挑戰,而從容則來自基于堅定自信的心态。從容不迫是我們這個時代較為稀罕的精神心理資源。因為稀有,是以貴珍。着眼2022年或者更長遠地說,我們面對的時代性倫理學課題不僅不會減少或挑戰難度降低,而且還會不斷加劇繁衍,更為複雜尖銳,需要我們以更強的心力去正視、思考并探索解答之方和解決之道。答案未必是終極真理,也不存在任何終極真理和終極答案,可解釋和解決新問題的論理方法、理論路徑和可行方案都是開放的。

造成我們窘迫的原因有許多,最重要的兩點是:其一,我們的倫理學如同所有人文社會科學一樣,源自我們對人類道德生活世界之常态的一般思考和推理,面對非常态或緊急狀态,難免驚慌失措,不堪應付實際突發的緊急需求或特殊籲求;其二,在一個開放的、在相當深刻而廣泛的程度上已然實作經濟全球化的當代世界和時代,任何關于中國的倫理學思考,都必須在“中國與世界”——或者說“中國暨世界”——的語境中展開,否則,便難免失之于片面,缺乏普遍有效的理論解釋力和實踐可信性。

基于上述考量,敝以為,對于中國倫理學人及其未來研究來說,最為緊要的是抓住以下關鍵:(1)科學認識并準确診斷我們這個時代和世界的倫理實在面貌、道德文化症候、以及它們的變速節律,以期真正把握作為時代精神與精神氣質的新時代之道德倫理問題,這是直面當代道德挑戰并解決道德緊要問題的前提條件。(2)跨出單一既定的倫理學知識體系或理論架構,借援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特别是它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實作内在的而非形式的跨學科聯合,以改進倫理學自身,包括更新和改進倫理學的研究方法、充實倫理學的思想資源和理論資源,甚至還包括改善傳統的倫理學工作方式,非如此不足以适應新時代的新挑戰。比如,拓展和改進我們的應用倫理學研究,特别是科技倫理的專業化研究。(3)在前兩個基礎上,大膽嘗試倫理學的理論創新,甚至是理論範式和學術範式的創新,唯其如此,我們的倫理學才能從容應對新時代的各種常态與非常态下的道德倫理挑戰,并在此過程中改進和完善倫理學自身的理論裝備與技術條件。這是當代中國倫理學有可能真正展現其文明與文化特色,并立足于當代暨未來諸民族文明與文化之林的充要條件。

是以,面對未來,中國倫理學首先應該是具有作為時代精神氣質(即古希臘哲學倫理學所謂“ethos”原始本義上的時代之“精神氣質”)的文化價值與道義理想的表征,不僅能夠充分有效地料理我們和我們生活世界的各種常态道德倫理問題,而且還足以應對各種非常态的道德緊急事件和例外倫理挑戰。譬如說,面對突如其來的諸如“非典”、“新冠”、“逆全球化”甚或“反全球化”浪潮,中國倫理學能夠發出清晰響亮的聲音,提出具有自身“知識版權”和“理論原創”的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方案,并能夠展現足夠充分的開放性和公度性。其次,走向未來的中國倫理學還應該是不斷自我改進型的,這種改進不單展現為自身的理論與實踐之有機結合,更表現為與友鄰人文社會科學和前沿科學技術之間的交叉和互相攀援。易言之,她必定且應該是代表新時代的新理論、新道德和新希望。最後,面向未來的中國倫理學不僅屬于中國,還應屬于世界,她必須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也要學會服務于人類道德事務,作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文化紐帶和基本價值導向,表達未來世界和人類的理想、信念、價值、希望。若此論不虛,則自然導出一個重要結論:對時代價值精神與道義理想的了解把握能力、對多學科交叉和現代新科技的知識學習與運用能力,以及對一切新課題、新技術的回應能力,将成為未來倫理學是否可能且有多大可能的關鍵所在。因之,除了必要的理論創新勇氣和深厚的學術積累之外,學習與創新很可能是中國倫理學人必須承諾的兩個最為緊迫的學術志業。

編輯:齊澤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