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過不少傳奇古墓的發掘經曆及其中的珍稀文物,引發了讀者們的強烈興趣與熱烈讨論,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出土有衆多珍貴文物的曾侯乙墓。關于這座戰國時代大墓的面世過程,說來還頗有幾分野史色彩。

▲曾侯乙墓
1978年2月,湖北随州地方部隊接到上級指令,要求在随州古城西北方向約2千米處的擂鼓墩附近修建廠房。為加快工程建設速度,部隊向上級申請調用炸藥炸山,以便就地取材。得到準許後,部隊開始進行炸山工程,結果卻意外地炸出了大量木炭與一些類似古董文物的器具。當地文物部門專家得知此事後連忙趕來勘探。這時候,誰也不曾想到,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戰國曾侯乙大墓的神秘面紗即将就此掀開。
▲專家考察現場舊照
考古人員聞訊而來後,在第一時間保護現場。經過一番現場勘察,專家們一緻斷定工地底下必定埋葬有王侯大墓,因為這裡埋藏了許多木炭,其數量之多絕非普通人家所能使用的。後來經過清理,人們發現這座古墓周邊竟埋有12萬斤木炭,乃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古墓中木炭數量之多的一座。在進行木炭清理工作時,因工作量多繁重且要花費大量時間,加上這麼多木炭陪葬的情況在曆史上确實聞所未聞,部分專家便打起了退堂鼓,懷疑墓主人是給後人開了個玩笑,墓中其實并沒有多少值得發掘的文物。再加上考古隊員陸續發現了不少盜洞,一時間衆人都有些意志消沉。
▲譚維四舊照
不過考古隊長譚維四始終沒有放棄這項工作,他堅持認為木炭之下必有大墓。當木炭被清理幹淨後,古墓真實模樣便展現在了衆人眼前,而事實也确實沒有讓譚維四失望。這座古墓,乃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曾侯乙的墓葬。在這座轟動一時的大墓中,出土過不少傳奇文物,據統計,曾侯乙墓共出土了各類随葬品約15404件,其中最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曾侯乙編鐘一套65枚,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銅編鐘。編鐘最早記載于商朝文獻當中,人們按照鐘的大小、音律、音高将鐘編成組,制作成為編鐘,然後用其演奏出動人悅耳的樂曲。
▲曾侯乙墓發掘舊照
事實上,曾侯乙編鐘堪稱是我國先秦時期青銅樂器的巅峰之作,被譽為“國之瑰寶”。曾侯乙墓65枚編鐘總重量達到了駭人聽聞的3500千克,其中最大的編鐘通長153.4厘米,重203.6千克,編鐘上刻有篆體銘文,記載有:“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乙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撻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等金文,甬鐘上則刻有“曾侯乙乍時”五字。
▲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青銅編鐘
這一銘文非常重要,闡述了曾國的起源——曾侯乙的先祖為周朝開國大将軍南宮适(括),南宮适受周王命為鎮守南方而建立曾國。不過在曆史上,曾國在戰國時期并沒有多少存在感,史籍上甚至沒有關于曾國的記載。曾侯乙墓被發掘後,其中出土的文物告訴了世人,兩千多年前有一個曾國存在,曾侯乙就是曾國一位名乙的諸侯。後來,史學家經過多方考證後猜測,曾國其實就是史籍中記載的随國,而史料有關随國的記載就有很多,兩相結合起來,這才揭開了曾國的神秘面紗。
參考資料:
《曾侯乙墓(譚維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