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前言

1985年9月,在黨的十二屆四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德生和其他63名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一起,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面對如此多的人“上書”,胡耀邦和中央接到信後,是何種态度呢?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圖 | 李德生

李德生“年高身退”

會議結束後,李德生在一家飯店住下,當天,一名著名記者打聽到了李老的臨時住所,想着碰碰運氣,作一篇關于“李老會上提要求”的報道。沒想到,李德生在得知情況後,很爽快地回複記者:“好啊,随時都歡迎!”

這天下午,李德生正伏案閱讀《世界科技》等材料,記者按照約定的時間來了。李德生立馬站起身來,與記者親切握手,他的夫人曹永廉熱情地端上了一盤水果。

據記者回憶說:

那天,李德生将軍穿着一身顔色已經陳舊的軍便服,沒有一點官架子,顯得敦厚、謙和,平易近人。

接着,記者抛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李老這次要退出中央上司機構?”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圖 | 李德生在工作

李德生笑了笑,說:“早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我就提出過,不要再選我進中央委員會,建議選其他一些年輕的同志。但我的願望當時沒有實作。今年7月,我給胡耀邦總書記寫了信,再一次提出了我的請求。中央接到我的信,作為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了,我很高興。”

話落,李德生的随從秘書立刻取來了信,信中主要的内容是這樣的:

“我今年已年近古稀,在中央委員會已連任幾屆政治局委員,現在從各方面已不适應形勢的需要,我應該退下來,讓年輕人早擔擔子,早受鍛煉。”

毋庸置疑,信表達了這位将軍的真誠願望。

在采訪将結束時,記者問李德生:“您有什麼愛好,您的業餘生活是怎麼安排的?”

李德生回答得很幹脆:“我沒有什麼别的愛好,我的愛好就是工作。我既不會打撲克,又不會下象棋,看書就是我的最好休息。”

“那你的健康不受影響嗎?”記者忍不住又問道。

李德生笑了,說道:“這麼多年,我從未因病住過醫院。我每天早上五點鐘起來散步,晚上十二點睡覺。吃得下,睡得着,也許這就是身體好的原因。”

李德生的政治風度,給記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中去,不斤斤計較個人的私利,大概自有快樂在其中,這也許是共産黨的幹部雖然勞累,卻也能長壽的一條秘訣!”記者心想。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根據上述的對話,記者發現李德生将軍對工作是非常熱愛的,是以斷定李老退不下來。果不其然,雖然李德生退出了中央委員會,但是馬不停蹄地去了新組建的國防大學擔任了政治委員。後來,直到1990年,李德生因身體原因,才從崗位下退下來。當然,這是後話了。

李德生為部隊建設“嘔心瀝血”

李德生被調到中央工作前,基本是在槍林彈雨中厮殺。他不到14歲就參加了紅軍,爾後從戰士到排長再到軍長,經曆了不少大仗、惡仗。在戰争中,他帶領的兵,能攻善守,立過多次戰功……

1930年2月,李德生參加紅軍後,成為了一名小戰士。直到抗日戰争開始後,他才被任命為團直屬隊通信排長。抗戰期間,李德生因作戰勇猛,具備一定的指揮才幹,是以多次受到提拔。1943年,他由七六團營長,升任為三十團團長。在抗戰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馬坊戰鬥”,就是由他親自指揮的。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此戰,李德生率領82名突擊隊員,進入日軍馬坊據點。随着他的一聲令下,突擊隊員們揮着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戰鬥結束後,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社論,給予李德生和他的部下高度贊譽。

解放初期,李德生升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十七旅旅長。

1948年7月初,劉鄧大軍發起了“襄樊戰役”,以便開辟漢水中段,建立戰略前進基地。

在戰役第二階段,第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受命奪取“襄陽城”。襄陽這個地方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可以說是易守難攻。王近山思慮良久,提出“奪取琵琶山、真武山和鐵佛寺”,“刀劈三關”,開辟城西走廊,爾後集中主力從西門突擊。計策确定後,那麼,由誰來擔負這個艱巨的任務呢?在作戰會議上,李德生搶先表态:“我們十七旅擔任主攻!”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圖 | 襄陽古城

7月8日,刀劈第一關——琵琶山。

琵琶山地勢險峻,該山的守敵構築了以地堡、碉堡為核心的環形防禦陣地。當天,李德生指令52團2營首攻琵琶山,但未能奏效。9日,李德生指令49團3營再次向琵琶山發起攻擊。最終,經過了15分鐘激戰,守敵被全殲。但不幸的是,第49團團長苟在合在陣地上踩響地雷,光榮犧牲。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圖 | 琵琶山革命烈士之墓苟在合

7月10日,刀劈第二關——真武山。

真武山在琵琶山的東邊,距襄陽城約1公裡,有着“襄陽城的一把鎖”之稱。傍晚7時許,李德生指令49團2營在炮火掩護下,對真武山發起攻擊,在20分鐘内接連摧毀守敵18座地堡。8時許,我軍占領敵人陣地,并打退了敵人的多次反撲。

7月13日,刀劈第三關——鐵佛寺。

鐵佛寺外層設有鐵絲網,以及十幾米寬的雷區,并且敵人防守兵力有一個營,硬攻是難以奏效的。于是,李德生決定暫緩攻打鐵佛寺。他指令50團先進行隐蔽作業,秘密挖掘地下通道。待道地挖好後,他又組織力量排雷,将敵方地雷基本排除。準備工作就緒,李德生指揮部隊從地面、地下分兩路同時發起進攻。當夜,50團1營、2營和47團,攻占了鐵佛寺,殲敵百餘人,全部控制了西關。

“刀劈三關”之後,王近山決心采取高度集中的戰法,把六縱全部兵力使用在西門主要沖擊方向上,以十七旅為攻城第一梯隊,李德生擔任攻城指揮員。

發起總攻前,李德生帶着副旅長深入到最前沿,一邊勘察地形,一邊觀察敵情,還把敵人的地堡、炮樓、火力點描繪成圖。回去後,根據攻擊目标和火器性能,李德生采取“分工包幹”的方式,把攻擊任務落實到各個團。對李德生的這一招,王近山誇贊道:“挺科學嘛!”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圖 | 李德生(中)

就這樣,在李德生的指揮下,7月15日,我軍對襄陽城發起總攻。16日,襄陽戰役勝利結束……

此戰之後,一場震驚中外的抗美援朝戰争在悄悄地醞釀着……

在上甘嶺戰役後期,李德生曾經擔任過第一線指揮員。當時,他任12軍副軍長。

根據上級指令,12軍在完成上甘嶺金城地區的防禦作戰任務後,将于1952年11月初撤退到谷山地區休整。然而就在部隊轉移的途中,卻接到了新的指令:抽調部隊作為15軍的預備隊,随時準備參加上甘嶺戰役。

這天,李德生接到新指令後,他趕忙帶着作戰參謀去了兵團部。王近山司令員對他說:“12軍現已調為兵團的戰役預備隊。全軍同志從上到下,要準備全部投入戰鬥……我們正在上報,準備在15軍指揮下,成立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由你負責統一指揮在上甘嶺前線作戰的12軍、15軍所屬部隊。”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李德生表示,戰鬥情況要及時直接報告兵團,也要報15軍軍長秦基偉。仗是在他們陣地上打的,要聽從他們的統籌指揮,這樣才能促進團結。

李德生回到軍部,随後出發去上甘嶺。到了15軍,見到了秦基偉軍長,聽了這十幾天來15軍的戰鬥情況和經驗教訓後,李德生對敵我攻防特點有了大體的了解。之後,經過多番研究,決定把15軍45師撤出陣地,由12軍31師接替。與此同時,12軍34師、35師全部主力一并拉上,準備和敵人進行決戰。

接着,李德生冒着炮火連天,驅車來到了五聖山指揮所。

在指揮所中,李德生召開了團以上的幹部會議,發揚軍事民主,讓幹部上司各抒己見。俗話說,“衆人拾柴火焰高”。在各種靈感彙集在一起時,解決方式就自然誕生了。在兵力和火力的運用上,李德生使用了“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戰鬥部署。實踐證明,這種有創造性的部署,既能大大減輕自己的傷亡,又能給予敵人毀滅性的打擊。

在12軍31師接防後,千方百計擊退敵人,守住了陣地。11月7日,毛主席親自起草給兵團部的電報中說: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并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争取勝利而奮鬥。”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圖 | 李德生在北韓坑道前

之後,在15軍和12軍廣大指揮員團結協作下,上甘嶺戰役勝利結束了。12月15日,五聖山前線指揮所奉命撤銷了。不得不說,李德生在這場大顯中國軍隊威風的戰役裡,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1957年底,時任12軍軍長的李德生,奉調到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學習。這對于一個身經百戰的将領而言,無異于如虎添翼。3年學習結業後,李德生仍回12軍任軍長。在沒有打仗的情況下,李德生把軍事訓練的工作,擺在了第一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60年代,享譽全軍的“郭興福教學法”應運而生了。

1961年初,李德生去了訓練先進連——34師100團2連。到了部隊後,李德生馬上看出了問題。那就是戰士練兵熱情很高,但幹部在教學中,缺乏靈活性,搞模式化。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比如,訓練中,無章法無目标。為了訓練有“好成績”,有的連隊在實彈射擊時,專選無風無雨的天氣打靶;練戰術,有的連隊專挑無障礙無坡度的平地進行。

這樣練出來的兵,怎麼能拉到戰場上去打仗?李德生心想,必須讓幹部戰士清醒過來!

一天,李德生在34師100團2連進行了一次檢驗性考核,事先不打招呼。考核的内容是:敵人在離營區5公裡以外的三角山“空降”,2連的任務是立即緊急集合,跑步前去“消滅空降敵人。”

2連在負重跑了5公裡以後,李德生又指令:改變方向追擊敵人!

就這樣,這個連隊翻山越嶺地折騰了好久,才來到了三角山下。部隊剛一到,李德生立即指令:2連對準36個靶子,進行實彈射擊,8分鐘内射擊完畢。結果,這支被認為訓練最好的連隊,才勉強打了“及格”。

事後,李德生找來了負責2連訓練的副連長郭興福,與他進行了一次長談。李德生簡明扼要地說:

“連隊是整個軍隊的基礎,就像一座大廈的基石,基石不牢固,不結實,就修建不起大廈。即使勉強修起來,也經受不住考驗,稍微遇到沖擊就會倒塌,更不要說狂風暴雨了。”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接着,李德生又詢問了郭興福幾個問題,從對方的回答中,李德生認為郭興福對連隊戰士們十分熟悉,也覺得目前訓練狀況急需改進,是個優秀幹部的好苗子。

與此同時,一直十分關注訓練問題的葉劍英元帥,從理論到具體要求作了一系列訓示。他指出:和平時期,部隊要靠訓練來學會打仗,靠訓練來提高戰鬥力。最後,他強調:一定要從嚴、從難、從實戰需要出發訓練軍隊,要求軍政第一把手親自抓訓練。

葉帥的訓示,使李德生所部更加明确了訓練工作的具體方針。李德生帶着軍、師、團聯合工作組,在100團2連紮下後,對訓練内容、訓練方法都作了一些改革。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複演練,初步有了一個樣子。不久,訓練現場會擺開,會後,大家一緻認為郭興福帶的分隊教的比較好。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根據李德生多年的工作經驗:一個機關要有生氣,必須抓典型,典型抓成功了,可以帶動全局工作。

于是,他把這個“典型”放在了郭興福的身上。他的目标是,讓各部隊在訓練中都有“郭興福”這樣的人……

不久後,在中央軍委号召全軍學習郭興福教學方法的情況下,全軍大練兵、大比武運動進入了空前未有的高潮……

隻要對部隊好的,李德生都要“取經”

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任沈陽軍區司令員。在1978年的一天,李德生聽說政治部辦了一個養雞場,他就驅車趕來看望。

那時,養雞場隻有兩棟土磚房,喂養着大小600隻雞。李德生挨屋察看着那些幹淨潔白的來杭雞,不住地稱贊:“對!就要這樣幹!要想辦法讓機關幹部多吃點蛋!”

他問一位負責人:“機關機關每人每月能吃多少蛋?”

負責人回答道:“過年過節可以供應兩斤。”

李德生擺擺手說:“不行!太少了!起碼保證每人每天一個蛋。”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圖 | 李德生在沈陽參加軍隊活動

之後,在政治部黨委的支援下,第二年,他們就破土動工,新修了一座400平方米的高床群養雞舍,養雞數量一下增加到3000隻。很快,機關幹部每人每月吃上4斤蛋了。

與此同時,李德生又把司令部、後勤部機關負責生活管理的同志找來,詢問他們機關都養雞了沒有?當對方回答“沒技術、缺飼料、怕賠錢”時,李德生嚴肅地提出了批評。他表示,沒有技術可以學,缺飼料想辦法搞,同樣的條件,政治部能做到,你們為啥做不到?

85年,李德生寫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參閱檔案轉發

圖 | 李德生在沈陽軍區工作期間

李德生重申:可不能小看養幾隻雞,吃幾個蛋,它牽連着幹部的身體,工作的精力和對部隊的感情!

就這樣,在李德生的指導下,養雞場辦的越來越大了。到後來,養雞場的雞增加到了6500隻,供應給機關幹部的雞蛋數也達到了每人每月6斤!

李德生的一生,正如他的兒子李和平說的那樣:

“父親作為一名人民軍隊中英勇的戰将和新中國成立後黨和軍隊的進階上司人,他那種不怕犧牲、忠誠于黨、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