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前言

1985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德生和其他63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一起,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面对如此多的人“上书”,胡耀邦和中央接到信后,是何种态度呢?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图 | 李德生

李德生“年高身退”

会议结束后,李德生在一家宾馆住下,当天,一名著名记者打听到了李老的临时住所,想着碰碰运气,作一篇关于“李老会上提要求”的报道。没想到,李德生在得知情况后,很爽快地回复记者:“好啊,随时都欢迎!”

这天下午,李德生正伏案阅读《世界科技》等材料,记者按照约定的时间来了。李德生立马站起身来,与记者亲切握手,他的夫人曹永廉热情地端上了一盘水果。

据记者回忆说:

那天,李德生将军穿着一身颜色已经陈旧的军便服,没有一点官架子,显得敦厚、谦和,平易近人。

接着,记者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李老这次要退出中央领导机构?”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图 | 李德生在工作

李德生笑了笑,说:“早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我就提出过,不要再选我进中央委员会,建议选其他一些年轻的同志。但我的愿望当时没有实现。今年7月,我给胡耀邦总书记写了信,再一次提出了我的请求。中央接到我的信,作为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了,我很高兴。”

话落,李德生的随从秘书立刻取来了信,信中主要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今年已年近古稀,在中央委员会已连任几届政治局委员,现在从各方面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应该退下来,让年轻人早担担子,早受锻炼。”

毋庸置疑,信表达了这位将军的真诚愿望。

在采访将结束时,记者问李德生:“您有什么爱好,您的业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李德生回答得很干脆:“我没有什么别的爱好,我的爱好就是工作。我既不会打扑克,又不会下象棋,看书就是我的最好休息。”

“那你的健康不受影响吗?”记者忍不住又问道。

李德生笑了,说道:“这么多年,我从未因病住过医院。我每天早上五点钟起来散步,晚上十二点睡觉。吃得下,睡得着,也许这就是身体好的原因。”

李德生的政治风度,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不斤斤计较个人的私利,大概自有快乐在其中,这也许是共产党的干部虽然劳累,却也能长寿的一条秘诀!”记者心想。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根据上述的对话,记者发现李德生将军对工作是非常热爱的,所以断定李老退不下来。果不其然,虽然李德生退出了中央委员会,但是马不停蹄地去了新组建的国防大学担任了政治委员。后来,直到1990年,李德生因身体原因,才从岗位下退下来。当然,这是后话了。

李德生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

李德生被调到中央工作前,基本是在枪林弹雨中厮杀。他不到14岁就参加了红军,尔后从战士到排长再到军长,经历了不少大仗、恶仗。在战争中,他带领的兵,能攻善守,立过多次战功……

1930年2月,李德生参加红军后,成为了一名小战士。直到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才被任命为团直属队通信排长。抗战期间,李德生因作战勇猛,具备一定的指挥才干,所以多次受到提拔。1943年,他由七六团营长,升任为三十团团长。在抗战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坊战斗”,就是由他亲自指挥的。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此战,李德生率领82名突击队员,进入日军马坊据点。随着他的一声令下,突击队员们挥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战斗结束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给予李德生和他的部下高度赞誉。

解放初期,李德生升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旅长。

1948年7月初,刘邓大军发起了“襄樊战役”,以便开辟汉水中段,建立战略前进基地。

在战役第二阶段,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受命夺取“襄阳城”。襄阳这个地方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王近山思虑良久,提出“夺取琵琶山、真武山和铁佛寺”,“刀劈三关”,开辟城西走廊,尔后集中主力从西门突击。计策确定后,那么,由谁来担负这个艰巨的任务呢?在作战会议上,李德生抢先表态:“我们十七旅担任主攻!”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图 | 襄阳古城

7月8日,刀劈第一关——琵琶山。

琵琶山地势险峻,该山的守敌构筑了以地堡、碉堡为核心的环形防御阵地。当天,李德生命令52团2营首攻琵琶山,但未能奏效。9日,李德生命令49团3营再次向琵琶山发起攻击。最终,经过了15分钟激战,守敌被全歼。但不幸的是,第49团团长苟在合在阵地上踩响地雷,光荣牺牲。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图 | 琵琶山革命烈士之墓苟在合

7月10日,刀劈第二关——真武山。

真武山在琵琶山的东边,距襄阳城约1公里,有着“襄阳城的一把锁”之称。傍晚7时许,李德生命令49团2营在炮火掩护下,对真武山发起攻击,在20分钟内接连摧毁守敌18座地堡。8时许,我军占领敌人阵地,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

7月13日,刀劈第三关——铁佛寺。

铁佛寺外层设有铁丝网,以及十几米宽的雷区,并且敌人防守兵力有一个营,硬攻是难以奏效的。于是,李德生决定暂缓攻打铁佛寺。他命令50团先进行隐蔽作业,秘密挖掘地下通道。待地道挖好后,他又组织力量排雷,将敌方地雷基本排除。准备工作就绪,李德生指挥部队从地面、地下分两路同时发起进攻。当夜,50团1营、2营和47团,攻占了铁佛寺,歼敌百余人,全部控制了西关。

“刀劈三关”之后,王近山决心采取高度集中的战法,把六纵全部兵力使用在西门主要冲击方向上,以十七旅为攻城第一梯队,李德生担任攻城指挥员。

发起总攻前,李德生带着副旅长深入到最前沿,一边勘察地形,一边观察敌情,还把敌人的地堡、炮楼、火力点描绘成图。回去后,根据攻击目标和火器性能,李德生采取“分工包干”的方式,把攻击任务落实到各个团。对李德生的这一招,王近山夸赞道:“挺科学嘛!”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图 | 李德生(中)

就这样,在李德生的指挥下,7月15日,我军对襄阳城发起总攻。16日,襄阳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之后,一场震惊中外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悄悄地酝酿着……

在上甘岭战役后期,李德生曾经担任过第一线指挥员。当时,他任12军副军长。

根据上级命令,12军在完成上甘岭金城地区的防御作战任务后,将于1952年11月初撤退到谷山地区休整。然而就在部队转移的途中,却接到了新的命令:抽调部队作为15军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参加上甘岭战役。

这天,李德生接到新命令后,他赶忙带着作战参谋去了兵团部。王近山司令员对他说:“12军现已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同志从上到下,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我们正在上报,准备在15军指挥下,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部队。”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李德生表示,战斗情况要及时直接报告兵团,也要报15军军长秦基伟。仗是在他们阵地上打的,要听从他们的统筹指挥,这样才能促进团结。

李德生回到军部,随后出发去上甘岭。到了15军,见到了秦基伟军长,听了这十几天来15军的战斗情况和经验教训后,李德生对敌我攻防特点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经过多番研究,决定把15军45师撤出阵地,由12军31师接替。与此同时,12军34师、35师全部主力一并拉上,准备和敌人进行决战。

接着,李德生冒着炮火连天,驱车来到了五圣山指挥所。

在指挥所中,李德生召开了团以上的干部会议,发扬军事民主,让干部领导各抒己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种灵感汇集在一起时,解决方式就自然诞生了。在兵力和火力的运用上,李德生使用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战斗部署。实践证明,这种有创造性的部署,既能大大减轻自己的伤亡,又能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

在12军31师接防后,千方百计击退敌人,守住了阵地。11月7日,毛主席亲自起草给兵团部的电报中说: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图 | 李德生在朝鲜坑道前

之后,在15军和12军广大指挥员团结协作下,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了。12月15日,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了。不得不说,李德生在这场大显中国军队威风的战役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1957年底,时任12军军长的李德生,奉调到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这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而言,无异于如虎添翼。3年学习结业后,李德生仍回12军任军长。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李德生把军事训练的工作,摆在了第一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享誉全军的“郭兴福教学法”应运而生了。

1961年初,李德生去了训练先进连——34师100团2连。到了部队后,李德生马上看出了问题。那就是战士练兵热情很高,但干部在教学中,缺乏灵活性,搞模式化。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比如,训练中,无章法无目标。为了训练有“好成绩”,有的连队在实弹射击时,专选无风无雨的天气打靶;练战术,有的连队专挑无障碍无坡度的平地进行。

这样练出来的兵,怎么能拉到战场上去打仗?李德生心想,必须让干部战士清醒过来!

一天,李德生在34师100团2连进行了一次检验性考核,事先不打招呼。考核的内容是:敌人在离营区5公里以外的三角山“空降”,2连的任务是立即紧急集合,跑步前去“消灭空降敌人。”

2连在负重跑了5公里以后,李德生又命令:改变方向追击敌人!

就这样,这个连队翻山越岭地折腾了好久,才来到了三角山下。部队刚一到,李德生立即命令:2连对准36个靶子,进行实弹射击,8分钟内射击完毕。结果,这支被认为训练最好的连队,才勉强打了“及格”。

事后,李德生找来了负责2连训练的副连长郭兴福,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李德生简明扼要地说:

“连队是整个军队的基础,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石,基石不牢固,不结实,就修建不起大厦。即使勉强修起来,也经受不住考验,稍微遇到冲击就会倒塌,更不要说狂风暴雨了。”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接着,李德生又询问了郭兴福几个问题,从对方的回答中,李德生认为郭兴福对连队战士们十分熟悉,也觉得目前训练状况急需改进,是个优秀干部的好苗子。

与此同时,一直十分关注训练问题的叶剑英元帅,从理论到具体要求作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和平时期,部队要靠训练来学会打仗,靠训练来提高战斗力。最后,他强调:一定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军队,要求军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训练。

叶帅的指示,使李德生所部更加明确了训练工作的具体方针。李德生带着军、师、团联合工作组,在100团2连扎下后,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都作了一些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演练,初步有了一个样子。不久,训练现场会摆开,会后,大家一致认为郭兴福带的分队教的比较好。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根据李德生多年的工作经验:一个单位要有生气,必须抓典型,典型抓成功了,可以带动全局工作。

于是,他把这个“典型”放在了郭兴福的身上。他的目标是,让各部队在训练中都有“郭兴福”这样的人……

不久后,在中央军委号召全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全军大练兵、大比武运动进入了空前未有的高潮……

只要对部队好的,李德生都要“取经”

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在1978年的一天,李德生听说政治部办了一个养鸡场,他就驱车赶来看望。

那时,养鸡场只有两栋土砖房,喂养着大小600只鸡。李德生挨屋察看着那些干净洁白的来杭鸡,不住地称赞:“对!就要这样干!要想办法让机关干部多吃点蛋!”

他问一位负责人:“机关单位每人每月能吃多少蛋?”

负责人回答道:“过年过节可以供应两斤。”

李德生摆摆手说:“不行!太少了!起码保证每人每天一个蛋。”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图 | 李德生在沈阳参加军队活动

之后,在政治部党委的支持下,第二年,他们就破土动工,新修了一座400平方米的高床群养鸡舍,养鸡数量一下增加到3000只。很快,机关干部每人每月吃上4斤蛋了。

与此同时,李德生又把司令部、后勤部机关负责生活管理的同志找来,询问他们单位都养鸡了没有?当对方回答“没技术、缺饲料、怕赔钱”时,李德生严肃地提出了批评。他表示,没有技术可以学,缺饲料想办法搞,同样的条件,政治部能做到,你们为啥做不到?

85年,李德生写信向中央提一要求,胡耀邦:作政治局参阅文件转发

图 | 李德生在沈阳军区工作期间

李德生重申:可不能小看养几只鸡,吃几个蛋,它牵连着干部的身体,工作的精力和对部队的感情!

就这样,在李德生的指导下,养鸡场办的越来越大了。到后来,养鸡场的鸡增加到了6500只,供应给机关干部的鸡蛋数也达到了每人每月6斤!

李德生的一生,正如他的儿子李和平说的那样:

“父亲作为一名人民军队中英勇的战将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他那种不怕牺牲、忠诚于党、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