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百晓生谈历史系列文:志愿军英雄、模范、特等功臣第6期——胡修道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想必对这两句歌词不算陌生。每当主题曲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思绪就被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英雄儿女剧照

那个年代,是让毛泽东说出“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千古名句的年代。无数年轻人背起背包拿起枪杆,勇敢加入志愿军赶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场上,炮火轰鸣,硝烟弥漫。无数年轻人以肉身挡炮口,以热血铸长城,前一批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倒下,后一批战士立刻顶上。战争不停歇,他们就不放松。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完成国家授予的命令与责任。他们机智勇猛,创造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但他们中也有人满心遗憾,甚至没来得及好好与家人告别就已经牺牲,徒留那句“可怜泸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惹人湿了眼眶。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沾了满满的鲜血泥土和炮弹残渣,后人透过满眼泥泞,了解了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故事。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上甘岭全貌图

【上甘岭:一只鲜血淋漓的肉磨子】

林彪说它是“肉磨子”,秦基伟将军直言“它是我一生经历过的最惨痛的战役”,毛泽东主席提到它也是不寒而栗。它甚至使得很多报社为了避免民众过于哀伤而瞒报了死伤人数,它也已经被各大权威军事学校作为特别战例写进教材。这就是上甘岭战役,战争持续四十三天,双方伤亡40600人。

那么这场战役是怎么从一场小小的攻防战演变成一场人肉大战的?

在上甘岭战役的指挥秦基伟将军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52年的朝鲜战场,中朝部队接连取胜,但美军不想在谈判桌前丢面子,并想在战场上赢得更多的谈判筹码,于是就形成边谈边打、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局面。到了10月,美军蛮横地单方面中止了谈判,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叫喊:“让枪炮来说话吧!”接下来便开“金化攻势”。五圣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可左右战局的特殊地位,拿下五圣山防线可谓是重中之重,由此,双方争斗的关键开始围绕五圣山防线的要点:上甘岭展开。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上甘岭立体地形图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飞机一架架飞来,炮弹密集地炸开,金化攻势开始了!美第八集团军第7师和配属的韩2师的16个炮兵营的300门大炮、3000多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597.9和537.7两个高地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炸弹500枚。我军表面工事几乎全部被毁。这一天,45师135团歼敌1900余人,击毁坦克3辆、缴获坦克1辆,自己也伤亡500余人。

根据当时记录,用肉身挡住枪口的年轻战士就有38人,而更多的人根本没来得及留下姓名就已经骨肉分离。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卫生员从石缝中接水,救护伤员

更难以坚持的是水和粮草的严重短缺。许多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戏称为“光荣茶”。战士们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牺牲在坑道中。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坑道里挤满了战斗员、伤员和烈士的遗体。弹片、血腥混合在一起。粮没了、水没了、药也没了……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上甘岭战役中, 志愿军战士依托坑道射击

终于,战士们迎来了转机!

12团团长王近山在经历了多次战争后,提出了真正适合我方志愿军的战略计划——小兵群战术。

小兵群战术是指在各个战斗地点仅仅布置很少的作战单位,一个高地只派两三个人去守,这就对单兵的个人作战能力要求很高。但特点是机动灵活,也能够适应三角坡地形,因此被广泛采用。

而有一个新兵,就在这场战役中一战封神。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新兵胡修道

【单兵抗敌,一战封神】

1952年冬的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这个新兵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战斗。他奉命与排长和另一个新兵三人一起守卫597.9高地三号阵地,这在当时属于被敌人炮火攻击最为严重的地点。在敌人的猛攻下,他们三人的藏身之所仅有半个石头根,第一次作战的他手里出了汗,紧紧握着手榴弹,眼睛直勾勾盯着敌人的方向。狼烟四起,炮火连天,敌人离他们越来越近,终于他们发起了进攻,他呼吸加速,

在排长的指挥下拼命把身上的手榴弹、手雷、爆破筒往敌群中扔去,他好像听不见周围的声音了,眼前全是漫天黑烟,压得他喘不过气,他也想不起来喘气了,他根本来不及紧张,他只是疯狂地抡起手臂用炮火狠狠砸向敌人。右手抡肿了就换左手,敌人一个个倒下,弹片纷飞带起一阵阵尘土……“同志,同志!停下!”直到连长握住他的手腕,他才回过神来——敌人已经被打退了!是他们三人合力击退了敌人!

他不知道的是,过了很多年之后,他会面对采访很风趣的说,自己这么多年最后悔的事儿就是当时浪费了好多宝贵的弹药。

在当时他松了口气,紧紧握住排长的手,张了张嘴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哪有时间留给他们喘息?不久,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这次,他们想到了妙招!他和排长先集中火力向分散的敌群两边打,迫使敌人往中间挤,再往前面猛打一阵,让前面的敌人爬不起来,后面的往前拥,等敌人挤到一起时,突然向敌群投手榴弹。这种被称为“包饺子”的方法果然奏效,直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四散逃命。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上甘岭地形图(中间红色为597.9高地,下边蓝色分别为3号9号高地)

打退了敌人两次冲锋后,排长转去支援9号阵地,留新兵和战友继续坚守,他们俩又连续击退了几个排的敌军多次疯狂反扑。眼看这边战争形势大好,指挥所又有急报传来:10号阵地状况危急!

他们又转到10号阵地,只见地上布满尸身残骸,只有一位身上血肉模糊的战士还在苦苦支撑,看着地上的战友尸体,他心里想起曾经一起训练的日子,他心里痛苦不堪,又看到了0号营地——那是黄继光曾经堵住枪眼的地方!黄继光明明前一分钟还跟他并肩作战,下一刻就……新兵带着满腔怒火,和战友又一起击退了敌人的多次攻击。混乱之中,他看到了排长向他们匍匐过来支援,他心安了一些,伸出手想拉一把,可就在刚进洞的一瞬间,一发炮弹在排长身边爆炸了。

血溅在脸上,满眼的红。“死也要守住阵地!”这是排长牺牲前留给他们唯一的话。

阵地上声音渐渐小了,排长牺牲了,战友也被调走,这个小小的新兵孤身一人留在阵地上,他身心疲惫,刚想低下头想咬一口混着石头渣子的馒头,

正前方一大群敌人又攻了上来,新兵杀红了眼,怒吼着又兜头就是一阵手榴弹,他只想狠狠地把敌人砸碎、炸烂!激战正酣,3号高地又申请支援,他辗转在两个高地之间,一手抡起手榴弹,另一手的爆破筒立刻跟上,战火连绵不断,他亦不知道自己跑了多少个来回,扔出了多少颗炮弹,他本想留一颗手雷给自己,但他舍不得,最好的炮弹就应该去撕碎最残暴的敌人。就是带着这股疯劲儿,他竟然神奇地凭借为数不多的炮弹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事后他回忆道:“阵地上没了一点声响,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等待着敌人最后的挣扎,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

又一次攻击来袭,

用掉了最后一颗手雷的他,抓起枪支,跳上阵地,吼叫着:“冲啊!”随即,战士们纷纷响应杀声四起,他们伤亡众多,损失惨重,但战场上无一人退缩,他们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有打败敌人,才能为死去的战友们报仇。关键时刻,志愿军的支援部队到了,他们如有神助,终于彻底打败了敌人。但当胡修道从597.9高地上撤下来之后,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而他这时却一个人独自昏睡了过去,而这一睡就是三天三夜。

在此次战斗中,这个新兵连续打退敌军41次冲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他的名字叫胡修道。

胡修道,1931年9月出生在四川金堂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年少时他常常受财主家少爷的欺负,吃不饱穿不暖。15岁时,美国人在金堂县修飞机场,就抓他去做劳工,因为年龄小手脚慢,经常受到美国监工的殴打。新中国成立后,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他领着全村的武装队,打得地主和恶霸满地找牙。

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修道没和家人商量,就报名参加了志愿军。

母亲只能一边掉眼泪,一边给胡修道缝衣服,时常缝着缝着就失声痛哭起来,又怕被听到,只能用手捂住嘴。临走前,母亲红着眼睛叮嘱:“到了朝鲜,要好好的,多写信来,多杀敌立功,别给妈丢脸……”胡修道连连点头,毅然转过身便再也没回头,只留给父母乡亲一个背影,可谁知他是不是怕再回头看一眼便迈不动步子了呢?

而他确实也完成了母亲的期望。著名作者杨朔在他的名篇《金星英雄》的结尾处写道:“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金星英雄画作

【炮弹击敌寇,热血铸长城】

击退敌军41次,歼灭敌人280余人,这样的战绩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那么胡修道是如何以一敌百的呢?难道胡修道真的浑身是胆堪比当年七进七出的赵子龙?

说到这里,细致研究过这场战役的军事历史学家许述微微一笑,告诉了我们答案。

首先是坑道,上甘岭有个别名,叫“三角坡”,直观地说明了地形的优势,志愿军在双方战略对峙的期间就占据了有利的地形,而他们根据地形,大量地挖掘和修建坑道,到什么地步呢?不是夸张,据统计说直到朝鲜战争停战,志愿军总共修筑了1250公里长的坑道,还挖了6000多公里的站壕和交通壕。当时联合国军向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投射炮弹190余万发,那时候天都被炮火染红了,石头被打烂了,山头都被削低两米,但志愿军还能固守,这坑道功不可没。

其次,胡修道以一敌百百靠的是什么?是手榴弹。因为当时采用小兵群作战,对单兵的伤害范围就有很高要求,

如果胡修道一上来拿的就是步枪机枪,那么他根本打不下来。而手榴弹能够更大范围的杀伤敌人。胡修道在阵地上一天时间就投出了上百枚手榴弹和爆破头,而在战友牺牲后,他还能一个人击退联合国军四十一次的进攻,靠的就是手榴弹的巨大威力,可以说胡修道拿上手榴弹是如有神助、如虎添翼。

可是光靠这两个就能完成以一敌百吗?不是的,最关键的就是神秘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是一种多轨轮式自行火炮,安装在卡车底盘上,机动性好,射程近9公里,但精度差,必须齐射才能产生较好效果。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喀秋莎阵地齐射图

它被冠以女神的名字,却吞吐着火舌朝敌人飞去,伴随巨大的高温冲击波,杀伤力惊人,在二战时是德军的噩梦,绰号“斯大林管风琴”。1950年下半年,由苏联向我方提供。喀秋莎如女神降临般,在上甘岭战役中提供了重大助力,甚至可以说是一度扭转了战局。21师209团以其密集而猛烈的火力,重点打击敌方步兵,以及向我步兵阵地反扑的敌军,有力地支援步兵巩固597.9高地和夺回537.7高地北山。

11月11日16时,胡修道所在的营队在21师209团24门火箭炮的强大火力支援下,向537.7高地北山地表之敌发起攻击,当晚就夺回阵地,敌人被全部歼灭。经统计,平均每一秒,就会有一颗炮弹在敌方阵营炸开。

43天的战斗中,双方伤亡总计40600人,敌我伤亡比为2.3∶1。美国新闻界评论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据统计,上甘岭战役联国军70%的伤亡是志愿军炮兵造成。可见喀秋莎威力之大。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喀秋莎

胡修道的战绩为人称道,他多年之后面对采访,动情地说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我的许多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我们要学习英烈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业绩,把国家建设好、保卫好,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除了奇迹般地以一敌百的胡修道,还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黄继光;有双腿皆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孙占元;还有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连接断掉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的通信英雄牛保才,他们就是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战斗精神的最高体现。

血肉长城歼劲旅,硝烟战场铸英魂。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曾说过:“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种“气”,就是我军所具有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会继续战斗下去。胡修道等志愿军官兵在上甘岭战役中显示出了这种不可战胜的英雄本色。

上甘岭阵地,19岁新兵孤身一人一天歼敌280人,战后昏睡三天

阵地上志愿军战士庆祝上甘岭战役胜利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用血性铁骨,民族血性,让敌人胆寒,天地动容,赢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我们当代中国人,无论身处哪个年纪,都要去崇尚英雄,去尊敬英雄,人人都要去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崇拜中国的民族英雄,铭记他们用平凡创造出来的伟大史诗!

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胡修道英雄会被我们铭记,抗美援朝精神会被永世传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