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孫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滅掉蜀漢?

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戰給劉備和蜀漢帶來了極大破壞,劉備不禁折損數十員大将,就連精銳士兵,也折損數萬人。而這些都是劉備立國之根本,是他賴以争霸天下的資本。但因為陸遜的一把大火,劉備興複漢室,一統天下的希望也随之都被燒沒了。可以說因為這把大火,劉備一夜回到解放前,已經無力再與東吳相抗衡。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那時的劉備已是日薄西山,幾近毫無還手之力,那為什麼孫權和陸遜不下令乘勝追擊,趁勢滅掉劉備,擴張自己的版圖和實力呢?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孫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滅掉蜀漢?

先看看當時劉備手上還剩下多少人。武将上面,魏延鎮守漢中,是肯定走不開的。馬超又一直不受劉備重用,此時蜀漢陷于危難之際,劉備更是不敢用馬超這麼厲害的人物。蜀漢的頂級戰力,能抵禦東吳的就剩下趙雲一人。但僅憑趙雲一人,他也Hold不住東吳大軍啊。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孫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滅掉蜀漢?

再說軍隊上面。陸遜的一把火至少燒掉劉備5萬人,更有記載說是8萬人。反正最麻煩的是,這些人都是老兵,大都是跟随劉備奪益州,攻漢中留下來的老兵。我想,上過戰場和沒上過戰場的,戰鬥力根本就不用比。劉備退守白帝城後,雖說進行征兵,東拼西湊了5萬人馬,但這些都是沒有經過訓練,或者還沒有成年的娃娃兵。像這樣的軍隊,如何跟東吳大軍對抗?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孫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滅掉蜀漢?

如果東吳當時采取水陸并進,步兵,水師交替掩護,并確定後勤保障,滅掉兵力不誤,缺乏武将的蜀漢,整體上是沒有多大問題的。而且,如果曹丕也過來分一杯羹,不管他是從荊州方向進攻劉備也好,還是從漢中方向進攻劉備也好,在這種絕對實力碾壓的情況下,就算諸葛亮外加龐統估計都沒用。别忘了,因為劉備大敗,益州南部的蠻族,也就是孟獲那一群人已經蠢蠢欲動,甚至都已經向孫權稱臣,準備在東吳進攻蜀漢的時候,在蜀漢的後院放火搶東西。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孫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滅掉蜀漢?

既然當時的蜀漢岌岌可危,内外交困,那為什麼孫權和陸遜最終都選擇了撤兵,給了蜀漢和劉備修生養息的機會?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1,孫權還不想單獨面對曹魏。如果滅掉蜀漢,東吳就得獨自對抗曹魏。而且東吳山場水戰,如果他占領益州,益州那邊就都是陸地山地,水軍根本派不上用場。而如果是步兵,那有肯定不會是曹魏的對手。而且,就算占領益州後沒有戰争,東吳也需要在益州囤積大量軍隊,既要穩定益州,還得防範曹魏從西線的進攻。是以占領益州,并不是東吳的勝利果實,反而還是個沉重的負擔。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孫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滅掉蜀漢?

2,留着總比滅了好。保留着實力比自己弱,并且還被自己打怕了,還跟曹魏有仇的蜀漢,不僅能幫東吳牽制曹魏,還有利于東吳消化夷陵之戰的勝利果實。3,後勤補給守着荊州和揚州兩塊地盤,東吳的就能縮短戰線,尤其是補給線。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雖說益州是天府之國,但畢竟多山,糧草轉運不友善。如果走水路,通過長江用船隻運送,又太遠太麻煩。與其出力不讨好,不如放着讓蜀漢去解決。

4,曹魏的威脅。雖說夷陵之戰的時候,孫權向曹魏稱臣,但大家都明白,孫權隻是想借曹魏的力量和劉備相抗衡。後來大家也知道,夷陵之戰中,曹魏從未發過一兵一卒,隻想着坐山觀虎鬥。如果東吳真的發兵進攻蜀漢,趁着東吳主力在和蜀漢交戰之時,曹魏突然發兵進攻東吳怎麼辦?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孫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滅掉蜀漢?

我覺得吧,正是因為上面4個原因,這才讓東吳放棄乘勝追擊,滅掉蜀漢。當然了,這隻是我的認為。不知道大家又有什麼見解呢?歡迎補充,互相交流互相促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