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手下大将,帶1萬多人出征,一人未殺卻自損1萬

大唐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朝代,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民生方面,都在2000多年的曆史中創造了屈指可數的卓越成就。不過大唐王朝和其他朝代有一些不一樣,其他王朝的開國君主,基本都是一人帶着手下人拼死拼活得打天下,用無數犧牲才換取帝王之位,自身能力非常優秀。但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不一樣,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李淵都是一人作為統帥,在後方進行統籌規劃,而上前線上陣帶兵打仗的都是他的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這三人。

李世民手下大将,帶1萬多人出征,一人未殺卻自損1萬

其中,李建成由于是太子,是以親自上場的時候不多;而李元吉的能力還不足以統率大軍,基本上都是作為副手協助主将;而二兒子李世民,由于出色的軍事才能,屢建奇功,便成為李淵手下最得力的幹将。可以說,李淵作為異姓大臣,奪取天下所花費的精力是曆代君王裡最少的,大多數時間都是他的兒子在為他效力,他隻需要安撫好自己的兒子們,就可以将勝利果實把玩在手中。不過李淵是輕松了,卻釀成了一個非常大的隐患。二兒子李世民由于常年在外率兵打仗,手下集中起來的勢力非常龐大,威望一步步上升,野心自然也開始逐漸膨脹。

李世民手下大将,帶1萬多人出征,一人未殺卻自損1萬

面對父親将大哥李建成立為皇位繼承人的情況,李世民内心自然是極為不爽的,尤其是他立下了如此顯赫的軍功。手中握有大權的李世民隐忍不發,一門心思尋找取而代之的時機,最終,玄武門之變爆發,李淵的兩個最疼愛的兒子,為了帝王之位,開始互相殘殺。玄武門之變的結果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大獲全勝。面對這位将自己親哥哥殺死的二兒子,原本應該暴怒,應該給予嚴厲懲戒的李淵,也深知自己的大勢已去,不久便退位,讓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繼承皇帝之位。不過,李世民是如何策劃這場玄武門,并且在長時間内都沒有走路風聲,最後還大獲成功的呢?這與他當時精心挑選的心腹有至關重要的關系。李世民在謀劃這件大事的時候,就一直在尋找可以信任的心腹,畢竟,這件事一旦出現一絲纰漏,後果絕對是身死魂滅。

李世民手下大将,帶1萬多人出征,一人未殺卻自損1萬

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最終選擇了尉遲敬德、鄭仁泰、長孫無忌等十人。能在這個決定了生死的事件中選擇這十個人,足見李世民是有多信任他們。這些人裡,有一位大将,是忠心耿耿得跟随李世民三十年之久的大将,一生為李世民沖鋒陷陣無數次,雖然沒有一次是他獨當一面擔任主帥進行的戰争,但是他即使沒有功勞,苦勞也是貢獻得足夠多的,這也是為何李世民會如此信任他的原因。這位大将,就是鄭仁泰。

李世民手下大将,帶1萬多人出征,一人未殺卻自損1萬

鄭仁泰年輕時候,就跟随着李世民一路征戰四處,李世民主導的所有重大戰役,如平定窦建德、薛舉等人的叛亂中,幾乎都有鄭仁泰的身影。盡管他與唐朝開國名将秦叔寶和尉遲恭等人相比,似乎名聲和功績都要小得多,但是他也是唐朝初年最重要的一批将領。鄭仁泰一生都在跟随李世民,一直到李世民病逝。其後,鄭仁泰開始輔佐李世民的後人李治,成為李治在位期間為數不多的開國老将。

李治當上皇帝後,受到李世民的影響,也想能夠繼續李氏家族的偉業,立下後世銘記的偉業,于是便常年對周邊國家發動戰争,想要開拓大唐的疆域。李治有如此雄心壯志,但手下大臣卻沒有幾個能被他看上眼的。而鄭仁泰,作為當年叱咤風雲的開國老将之一,自然被李治極為尊敬。于是,李治便任命鄭仁泰為主将,讓薛仁貴輔助,前往北方去平定鐵勒部的侵犯。

李世民手下大将,帶1萬多人出征,一人未殺卻自損1萬

這是鄭仁泰這麼多年以來,第一次擔任主帥前去打仗,自然是想建立出自己的功績。但風頭卻被薛仁貴一人搶走了。原本他與薛仁貴準備分為兩路,包抄鐵勒部大軍,卻被薛仁貴的三箭定天山,直接搶走所有功勞。鄭仁泰肯定不甘心,想着是否還有殘餘部隊,将他們打敗也算是一件功勞,于是四處打探。果真有了消息,前方有敵軍糧草囤積,可以前去攻占。鄭仁泰喜出望外,立馬驅兵前往,卻撲了個空。沒找到也就算了,他們還碰上暴風雪,被困在此處無法動彈。原本一萬多人的部隊,在彈盡糧絕之下,最後隻剩八百人逃出。此戰失敗是大唐王朝最大的笑話,敵軍一人未殺而自損一萬。回朝的鄭仁泰雖然沒有被治罪,但此後,李治再也沒有重用過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