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跟曆史上很多太後一樣,窦太後偏愛小兒子,但不代表她不喜歡漢景帝,隻是對劉武更偏愛。其實這也不奇怪,民間自古就有“爹媽偏愛老來子”的說法。窦太後喜歡劉武,除了這個原因外,跟劉武對國家有大功勳有關,沒有梁王劉武,七國之亂的曆史很可能改寫。另外,劉武想對于漢景帝劉啟,還有一個優點,他不似劉啟寡恩,更通人情味,這恐怕也是窦太後喜歡他的原因。
“爺奶喜歡長房孫,爹媽喜歡老來子”,這句

民間俗語揭示了人性的“微觀世界”。祖父母更關心子孫後代,家庭延續,長子代表着新一代家庭的力量,是老年人在大家庭中的願景。父母更關心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古代的孩子數量衆多,而且幼小的孩子往往受到更多的關注,這是人類的天性。窦太後偏幸小兒子劉武跟這個有關,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窦太後做得不算出格,最出格的是春秋鄭莊公的母親武姜,武姜喜歡小兒子,讨厭大兒子,一心想讓小兒子代替大兒子坐王位,最後導緻兄弟相殘,母子不相認。
窦太後對劉武的偏愛,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超凡恩賜,二是越禮探視,三是違規謀位。前兩者顯然是在人際關系、母愛或偏好的範圍内。即便是第三項也不能說與政治有很大關系。更确切地說,在窦太後的眼中,這是一個家庭問題,它傷害了一個小兒子。發生了什麼?
是以當袁盎給她說明清晰,兄終弟及,不是簡略的家事,而是國度内争的根源時,窦太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偏愛,原來還有這麼大一個坑。由此可見,窦太後對待兒子的感情,從來沒有上升到政治的角度,完全是母親的身份,沒有擺脫人們的共同感情。
劉武有讓窦太後驕傲的資本當然,劉武絕不是令郎段(鄭莊公的弟弟),他确鑿有遭到母親偏愛的理由。劉武這個人喜歡文學,喜歡養人。這兩個喜歡,使他身旁聚集了一大批其時的文學之士,比方司馬相如、枚乘等,在他的梁園,留下了少量的美文佳作,客觀上,為西漢帝國的文學奇迹做出了進獻。一個被文人包圍的國王,他自己的名聲自然不會很低。劉武最大的進獻,是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鬥中,恰是他以一國之力,死死擋住了吳楚聯軍北上的門路,給周亞夫赢得了計謀空間。周亞夫乘吳楚聯軍,跟劉武血戰睢陽之際,迅速平定齊地諸國,緊接着,大兵南下,斷了叛軍糧道,使叛軍面臨前後夾擊,糧草斷絕的死地,進而一舉平定七國之亂。周亞夫以總指揮,拿走平定七國之亂首功,但劉武才是這盤棋的棋眼、戰略核心。是以,七國之亂後,劉武受到隆重褒獎,他是名至實歸,在窦太後的眼裡,大漢天下,有小兒子一半功勳!
這麼說,并非指漢景帝不孝,而是漢景帝的為人,多少讓窦太後不放心。毫無争議劉啟是文景之治的首要貢獻者,但漢景帝終身,最被後代诟病的便是為人冷峭、刻薄寡恩、手段陰險毒辣。少年時期,為了一盤棋,一棋盤砸死吳國太子;七國之亂迸發,馬上抛出最相信的晁錯為替罪羊;詭計害死皇宗子劉榮;加害罪人周亞夫等等,顯示了劉啟冷血的本性。
對兒子的這個本性,作為母親的窦太後心知肚明,雖然說劉啟沒有表現出對母親的不敬,但作為母親,兩個兒子擺在那邊,品行高低,無須置疑。最關鍵的是,漢景帝的陰毒,會不會應用到自己兄弟身上呢?最有可能的是,窦太後認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就不足為奇了。劉榮的死,窦太後就嫌疑過漢景帝。母親和兒子是一回事,他們的臉都快被撕破了。這件事就是,劉武進京負荊請罪,因為害怕被哥哥下黑手,不惜躲着衆人孤身潛行。劉武的“失落”,窦太後的第一反映便是:劉啟對親弟弟下黑手了。于是老婦人哭着說:“皇帝殺了我的兒子!””究竟證明,窦太後确鑿冤枉了大兒子漢景帝,劉武沒有失蹤。但,從這件事顯然能夠看出,窦太後對劉啟的毒辣,是有充分了解的。
與其說窦太後更喜歡小兒子,莫不如說是為小兒子安全擔心。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窦太後談不上不喜歡漢景帝,隻是更偏愛小兒子劉武,既有母親的本能因素,也有劉武自身功業,同時也跟漢景帝刻薄寡恩的為人有關。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