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趙匡胤頒布诏書,他将于四月起駕洛陽,去那裡巡視參觀。當然了,趙匡胤的理由非常地合情合理:洛陽那裡,有我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我要回鄉祭祖。
殊不知,對于這麼一個理由,文武百官卻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不同意。
在這些反對的人中,以起居郎李符的态度最為堅決,他一口氣提出了八個困難,誓死要讓皇帝收回成命。京邑凋敝,一也;宮阙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史書記載,面對李符這八個難題,趙匡胤的回答也是那三個字:不同意。
要知道,在曆史中的李符,是一個非常善于拍馬屁、迎合上意的大臣,否則的話,他也不會成為趙匡胤的貼身管家,負責記錄皇帝所有的言行(起居郎)。
那麼,為什麼這位趙匡胤的死黨,都要提反對意見呢?或者說,這位趙匡胤皇帝,他為什麼非要一意孤行,誰的話也不聽呢?

其實,這個原因非常簡單,同年四月,在按照原定計劃、在鞏義祭拜了自己父親後,趙匡胤終于說出了這個秘密:“朕意已決,遷都洛陽城。”
此言一出,天下震驚,趙匡胤的心腹大臣、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立刻死谏道:“陛下萬萬不可,洛陽要啥沒啥——一沒糧,二沒兵,而開封兵強馬壯,勢力更是根深蒂固,咱們為什麼要倉促遷都洛陽城呢?”
對于這番質疑,史書上對趙匡胤的回應記錄,就四個字:上亦弗之。
為什麼不搭理你,因為趙匡胤在等一個人,一個真正需要提反對意見的人。
這個人,就是晉王趙光義。
面見自己的哥哥後,趙光義從多方面的考慮出發,最後委婉地告訴自己的哥哥道:“倉促遷都,不太可行,且行且珍惜。”
殊不知,面對弟弟的這番肺腑之言,趙匡胤卻回答道:“遷都洛陽,隻是權宜之計,早晚有一天,我要遷都長安。”
要知道,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洗禮,長安比洛陽還要破舊不堪,是以更不可行,于是,趙光義馬上撩袍跪倒,玩兒命叩首,希望皇帝收回這個成命。
看見弟弟這樣拼死觐見(叩頭切谏),趙匡胤馬上解釋道:“我之是以要将都城西遷,沒有别的目的,就是要憑借險峻的地形來阻擋敵人,借此裁掉大量的軍隊,仿效周朝、漢朝的辦法,來治理天下罷了。”
請注意,在這裡,趙匡胤一共說了兩個問題:
第一,打仗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天時、人和”全是虛無缥缈的東西,唯有“地利”才是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看來,趙匡胤非常明白這個道理。
第二,在一個根本無險可守的地方安家,隻能雇傭大量的軍隊,這就産生了一個讓宋朝一直苦不堪言的冗兵問題,可見趙匡胤的高瞻遠矚,以及解決這個辦法的具體措施。
好吧,既然那麼的合情合理,那就開始遷都吧。
且慢,就在此時,在自己哥哥那得意的表情下,趙光義卻慢慢地說出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
此言一出,史稱趙匡胤“不答”。趙匡胤為什麼不答,或許,趙匡胤被這句話震住了,或許,趙匡胤覺得這句話“太幼稚”了,人家根本就不想答。
再或者,這裡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字面上解釋,所謂的“在德不在險”,就是說“要重視德、重視民心,而不要依靠地利”。這就是孟子所謂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通俗地解釋,趙光義這是在教育自己的大哥,别老想着沒用的地利,咱們要施仁政、攬民心,做到全民一心、共同抗戰,到時候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咱們的江山就千秋永固了。
從軍事防禦上看,洛陽和長安确實優于開封,這兩個地方群山圍繞、易守難攻,還有虎牢關、函谷關、潼關等堅固的要塞,絕對是控制諸侯、稱王稱霸之所,是以在中國的曆史上,有很多的王朝選擇它們作為自己的都城。
反觀開封,這裡四通八達,周圍一馬平川。雖然交通便利,但是周圍沒有任何的山川、要塞當做依靠。是以這裡易攻難守,一旦敵人進攻這裡,帝國就岌岌可危了。
除此之外,自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後,開封就更加危險了,由于沒有長城的保護,遼軍一旦南下,他們的鐵騎就将在華北平原上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而且隻要渡過黃河,敵軍就可以直接兵臨開封城,開始恣意妄為地攻城了。
是以,開封城的軍事方面的短闆,就成為選擇其為都城的一個明顯劣勢,而且終北宋的一生,這都是一個沒法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