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就是最大的。皇帝是九五之尊,掌握着他人的生死大權,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我們知道,如果不想辦法去限制皇帝的權力,那麼遲早會亂套,甚至給國家帶來危害。那麼曆史上,有什麼是可以限制皇帝的呢?

一、祖宗家法
皇帝雖然高高在上,所有人都要對他畢恭畢敬,但他也有必須要尊敬的人,一個是祖宗,一個就是皇太後。
先說祖宗,每一個朝代,都有他們的開國皇帝,一般這個人一直到這個朝代滅亡,都是最受尊敬的人。無論他的子孫皇位傳了幾代,他的威儀始終存在。是以,這個人定下的一些規矩和制度,曆代皇帝都不敢随意更改。
就好比漢高祖劉邦,他就說過“非劉姓不封王,無戰功不封侯”,是以後世一直參考這個來執行。又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就立了《皇明祖訓》,裡面表明了,明朝要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制”,要根據他定下的“宗室制度”執行等等。這些就可以限制皇帝。
當然,有時候皇帝也會忘記,這時候就需要有人來提醒他,就好比皇太後。雖說在大多數朝代,都有後宮不得幹政的規矩,但皇帝做錯事的時候,皇太後是可以規勸他的。而古代曆來講究“以孝治天下”,皇太後的話隻要有道理,皇帝也不能不考慮。
二、群衆百姓
雖說一個國家,老百姓是底層人物,但同時也是關鍵人物。如果沒有老百姓,一個國家無法成立,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擁護,那麼國家得不到發展,你就算當上皇帝,又向誰發号施令呢?
是以古人認為,老百姓是水,而朝廷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麼有人或許會說了,老百姓又沒什麼權力,哪裡限制得了皇帝啊?老百姓的确沒有什麼權力,但一旦老百姓團結起來,就能給皇帝造成壓力。
比如有個成語叫“法不責衆”,就是說某項行為,當做的人很多的時候,就算這種行為含有某種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也難以對其懲戒。畢竟大家都在做,就很難把每個人都治罪。
就像皇帝要實行某種政策,如果民間反對聲激烈,導緻政策無法繼續,皇帝也不可能把所有人抓起來治罪,于是隻能停止實行該政策。如果某個皇帝堅持任意妄為,老百姓就可以選擇不再擁戴他,甚至推翻他,發動起義。天下百姓都來反你,難道你會不害怕嗎?是以百姓其實也可以,對皇帝産生限制力。
三、天命難違
古人是很相信天命的,認為皇帝就是“天命所歸”,是上天派來拯救大家的。皇帝自身也深信不疑,是以有時候在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往往要“詢問”老天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劉伯溫,他是朱元璋的智囊。有一次出現大旱,朱元璋就問劉伯溫怎麼回事。劉伯溫便回答他,是因為堆積的冤案太多,是以老天不肯降雨,以示懲罰。朱元璋一聽,立馬讓劉伯溫去處理冤案,果然後來就下了大雨。
還有一次,朱元璋做了一個夢,恰好第二天要處斬一個囚犯。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是要“問問”上天的意思,于是找到劉伯溫,将夢境一說。劉伯溫聽後,就說這是吉兆,應該停止行刑。雖說不知道這些“老天”的意思,是不是劉伯溫故意說的,但可以看出,皇帝是會受到“天命”限制的。
四、史官記載
古代都有史官,負責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而且基本史官都會“秉筆直書”,是以也算是一個最容易得罪皇帝的職位。那麼有人會說了,如果史官記錄的東西皇帝不滿意,那還不是一句話就可以将其殺了。
當然,有的皇帝的确會這樣做,可是他殺得了一個,殺得完所有史官嗎?就好比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崔杼的人,他是齊丁公的後代,後為齊國執政。他執政期間驕橫殘暴,史官便将一切如實記載下來。
崔杼很是震怒,就将史官殺了,沒想到換了一個史官,還是如實記載。接着又殺又換,可史官始終“秉筆直書”。最後崔杼也沒有辦法,隻好任憑自己的污點,被這樣留在史書上。
是以說皇帝雖然權力大,高高在上,但實際上,他也是會受到限制的,不然整個天下就亂套了,根本無法長治久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