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什麼還是沒能恢複漢人天下?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聖祖康熙皇帝為了削弱吳三桂等人的力量,作出了全面撤藩的決定。但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位藩王不甘心失勢,于是抱團發動了“三藩之亂”,并對号稱擁兵30餘萬。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什麼還是沒能恢複漢人天下?

在這場“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而且是反清的主力軍隊。這場叛亂耗時8年,波及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等地。對清廷而言,以吳三桂的叛軍幾乎是打下了整個長江以南。

不過,盡管吳三桂提出“反明讨虜”為口号,但實際上并沒有多少漢人是真正響應他的,許多人隻是為形勢所迫而加入其中,稍有轉機便背吳投清。是以,埋下了吳三桂最終失敗的伏筆。吳三桂失敗的原因,歸納起來無非有三點。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什麼還是沒能恢複漢人天下?

第一、吳三桂的降清反清,反複無常。他本是明朝邊将,卻在明亡後幫助滿清軍隊入關,跟随清軍平定中原和南方。其中最讓人诟病的是,他在1662年6月将南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絞殺,用以向清朝獻功。李定國得知吳三桂絞殺永曆帝,氣得吐血而亡,死前仍囑咐部下“甯死荒郊,勿降清也”。是以,在吳三桂後來又背叛清朝,提出“興明讨虜”的時候,并沒有多少漢人是真心擁護他的。

第二、吳三桂缺乏戰略眼光,沒有及時北上。在他起兵後不久,原本很快就占領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兵鋒已經直抵長江邊上。如果他迅速北上,完全可以和清朝争奪中原。但他出于各種顧忌,搞起了“隔江觀望”,延誤了最佳戰機。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什麼還是沒能恢複漢人天下?

第三、三藩内部也是沖突重重,互相牽制。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與吳三桂都是貌合神離,各自心懷鬼胎,是以沒有全力配合他。是以,對于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