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如果你來西安,任何一個人都能給你講幾段曆史傳說,這絕對不是自我的優越感,實在是因為西安厚重的曆史,和文化積澱,這裡的一牆一瓦,一街一巷,都有太多的故事,想不知道都難。

西安的太白路,北起西南城角,西南至丈八東路,長約七千米。這條路的名字和太白山有着悠久的曆史淵源。

《魏書·地理志》:“美陽(今扶風縣)有太白山。”“其冬夏積雪,望之浩然,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墜圭峰西,其精化為白玉若美玉焉,時有紫氣覆之,故名太白山。”

《隋書·地理志》“眉有太白山”。

唐《六典》:“關内道名山曰太白。”

一,太白山的傳說

西安當地人,習慣把西安城市以南的部分山脈,稱作“終南山”、或“南山”,它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 “秦嶺”之名,源于秦人的秦地文化,而秦人文化中,有一個神是白帝少昊,古代秦人以他為始祖。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秦人始祖

傳說,很久以前,神仙太白金星和天宮的美女皇娥互生愛慕,自由戀愛後,生下兒子少昊,少昊以鳥為圖騰,建立了國家,自己成了首領。他就是秦人的祖先。

自秦襄公到秦獻公400多年間,秦人每天都要用不少于四分之一的時間,祭祀先祖白帝,足見秦人對自己祖先的崇敬。在他們生活中,白帝是至高無上的。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太白山

作為秦嶺的主峰太白山,秦人相信,那是福祉的發源地,他們把山當作祖先白帝來祭祀。是以,從秦人開始,太白山就是神仙一樣的存在。

秦漢以後,祭祀太白山和先祖白帝,開始民間化,人們在秦嶺山上、山下修建太白祠和太白廟,祈求神靈,保佑福祉安康。

在以農耕為主的古代社會,食物的來源是土地,而有了雨水,才有食物的豐盈,是以祈求山神向雨神說好話,讓雨神降雨給大地,成為民間的主要訴求。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雨神

如今的寶雞境内,也有不少的太白廟,經考古發現,古代太白廟内的石碑,碑文中記載着:“太白山為雍州巨山”、“太白山祈雨”、“文公作鄜祠白帝……等。

從這些石碑文中,可見太白廟的神迹,源于秦人“鄜畤”(fū zhì“鄜”是地名,在今天陝西洛川縣;“畤”意為祭祀天帝的處所。)的畤祭,神主太白就是白帝少昊。

二、太白山和太白金星

《水經注》:“太乙山,亦曰太白山,在武功縣内,去長安二百裡,不知其高幾何。”

----北魏.郦道元

漢成帝時,已有太白山、太白祠的記載,隻是沒有出現在漢代地理類的史書中。《漢書·地理志》稱此山為太乙山。

傳說,“太乙”一詞的由來,和道家相關,太乙即“太極”,是古代星相學中的術語。道家認為,二十八星宿,其中北鬥星繞着天極星旋轉,而天極星中最亮的一顆星就是帝星,即太乙。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古代觀星

太乙山是最亮(最白)的山體。是以,道家把太白山,也叫太乙山。傳說中太乙真人修煉于此,山名也有些取神仙之名的意思。其實,太乙真人隻存在與文學作品中。

《詩·小雅·大東》記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啟明,長庚皆金星也。"

《天官占》雲:"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将軍之象 也。"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古書中的二十八星宿

關于太白金星的傳說,都和夜晚最亮的星星有關,民間傳說中的太白金星,就是白帝,是個翩翩少年,容貌絕美,玉樹臨風,不僅道行高強,還嫉惡如仇,百姓有求必應,對黑惡勢力絕不手軟。這樣的神仙誰不喜歡?

《錄異記》:“金星之精墜終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為白石,狀若美玉,時有紫氣覆之,故名”

正如人的成長一樣,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對于自身的成長要求更高,代表精神寄托的各路神仙,也随着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形象上的改變,太白金星變成了一個有着仙風道骨的老者,手拿拂塵,駕雲而至,脾氣也變的圓滑事故了許多,這從《西遊記》裡可見一般。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太白金星

文學作品畢竟和當時的曆史年代,以及人的意識形态有關。而不變的是自古以來,對太白山積雪美景的記載。

《水經注》:“太白山南連武功山,于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皚然。”--北魏.郦道元

太白山頂上積雪終年不化,即便是盛夏,仍然白雪皚皚、銀光四射,景色格外壯觀。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太白積雪和雲海

農曆五月,天氣晴好,如果你足夠幸運,在西安市郊向西南行進大約30公裡,向南望去,就能看到遠處山頂的耀眼的白色。夏季的西安炎熱難耐,太白積雪的一抹涼意,足以讓心中暑氣的消散。

白玉山頭玉屑寒,松風飄拂上琅玕。雲深何處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清代--朱集義《關中八景》

三、古代帝王的太白情懷

和普通百姓一樣,古代帝王對太白山,有着更大的期許。西漢時期,封建帝王在太白山修建了太白祠,主要是祈雨,并祈求神仙保佑民富國強,江山穩泰。

《漢書·天文志》:"太白經天,乃天下革,民更王。

漢書中的這段記載,和星相家們對金星的認識,高度一緻,古代星相家認為,隻要金星在特殊時間、區域出現,便是"變天"的象征,是朝代更替的前兆。

古代帝王不僅期望通過神的護佑,讓基業常青,還希望通過神的指引消災避禍。無神論者也許認為是無稽之談,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卻對此深信不疑。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陝西三原縣李淵獻陵

唐高祖李淵(李世民的父親)沒當皇帝前,職位是刺史。一天,一個叫史世良的人,給他看相, 看過之後,連連稱奇,并告訴李淵:"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一定不要忘記我說的話。"

于是,李淵有了遠大的目标,他不斷努力進取,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同時也讓他驗證了自己努力的成果。他有三個兒子,李淵時常教育兒子們,要有進取心,于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出現了三個優秀的兒子,李淵當時并不知道,他的家庭教育,也給後來的政變埋下了伏筆。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公元618年,李淵果然如史世良所說,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帝,他的三個兒子卻不省心,明争暗鬥,互相拆台,這期間還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天象。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突厥數萬兵馬,駐紮到黃河以南,圍住了烏城(五原一帶)。同一天,天空中出現了奇異的天象,太白金星在大白天出現在正南方,于是,太史令傅奕悄悄告訴李淵說,“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就記住了太白正午出現的天象。果然,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坐在了皇位上。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玄武門之變(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

其實,白天見到金星的現象,現在也有很多記載,古代人們沒有更多的天文知識,把它就當成異象。李世民對星相非常相信,有史可查。

《舊唐書》中有記載:貞觀初,太白頻晝見,太史占曰:“女三昌。”又有謠言:“當有女武王者。”太宗惡之。

不知道天象是否連着社稷氣運,武則天确實成了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是巧合還是另有玄機?

除了唐太宗,其他的統治者,仍然不能擺脫太白山祭祀文化對自己王朝的影響。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太白山景

北宋年間,由于關中西部長時間沒有降雨,天氣幹旱,百姓面臨嚴峻的農耕困難,時任鳳翔知府的李照遘(gou),帶領全城百姓,到太白山祭拜,祈求神靈給與生機;而在唐朝,每年的四月初八,朝廷都會派使者到太白山取水,然後倒入太白廟中的神壇,以求天降甘露,滋潤萬物,五谷豐登。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慈禧朱批的天下第一倉(陝西大荔縣)

後來,由于長安城到太白山太遠,山路崎岖并不好走,極不友善,于是在西安的西南角,修建了一座太白廟,以友善祭祀。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陝西遭遇大旱,時值慈禧太後正在陝西避難,于是她兩次撥銀錢修建太白廟,可見當時統治者對太白廟的重視。

一條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新中國成立後,西安把太白廟所在地,稱作“太白廟十字”,因為這座廟,西安城西南的這條近七千米長的路就叫做“太白路”了。

好聽的故事,西安城裡随處可見。随着曆史的程序,帝王們的輝煌已歸于塵土,然而在曆史的回音壁上,卻仍然留存着人類進步的足迹,點點滴滴,為子孫後代所仰望。

正是:

太白路上太白廟,

太白山上尋古道。

帝王将相争相祭,

千古玄機無語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