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如果你来西安,任何一个人都能给你讲几段历史传说,这绝对不是自我的优越感,实在是因为西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里的一墙一瓦,一街一巷,都有太多的故事,想不知道都难。

西安的太白路,北起西南城角,西南至丈八东路,长约七千米。这条路的名字和太白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魏书·地理志》:“美阳(今扶风县)有太白山。”“其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坠圭峰西,其精化为白玉若美玉焉,时有紫气覆之,故名太白山。”

《隋书·地理志》“眉有太白山”。

唐《六典》:“关内道名山曰太白。”

一,太白山的传说

西安当地人,习惯把西安城市以南的部分山脉,称作“终南山”、或“南山”,它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 “秦岭”之名,源于秦人的秦地文化,而秦人文化中,有一个神是白帝少昊,古代秦人以他为始祖。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秦人始祖

传说,很久以前,神仙太白金星和天宫的美女皇娥互生爱慕,自由恋爱后,生下儿子少昊,少昊以鸟为图腾,建立了国家,自己成了首领。他就是秦人的祖先。

自秦襄公到秦献公400多年间,秦人每天都要用不少于四分之一的时间,祭祀先祖白帝,足见秦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敬。在他们生活中,白帝是至高无上的。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太白山

作为秦岭的主峰太白山,秦人相信,那是福祉的发源地,他们把山当作祖先白帝来祭祀。因此,从秦人开始,太白山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秦汉以后,祭祀太白山和先祖白帝,开始民间化,人们在秦岭山上、山下修建太白祠和太白庙,祈求神灵,保佑福祉安康。

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食物的来源是土地,而有了雨水,才有食物的丰盈,因此祈求山神向雨神说好话,让雨神降雨给大地,成为民间的主要诉求。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雨神

如今的宝鸡境内,也有不少的太白庙,经考古发现,古代太白庙内的石碑,碑文中记载着:“太白山为雍州巨山”、“太白山祈雨”、“文公作鄜祠白帝……等。

从这些石碑文中,可见太白庙的神迹,源于秦人“鄜畤”(fū zhì“鄜”是地名,在今天陕西洛川县;“畤”意为祭祀天帝的处所。)的畤祭,神主太白就是白帝少昊。

二、太白山和太白金星

《水经注》:“太乙山,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内,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

----北魏.郦道元

汉成帝时,已有太白山、太白祠的记载,只是没有出现在汉代地理类的史书中。《汉书·地理志》称此山为太乙山。

传说,“太乙”一词的由来,和道家相关,太乙即“太极”,是古代星相学中的术语。道家认为,二十八星宿,其中北斗星绕着天极星旋转,而天极星中最亮的一颗星就是帝星,即太乙。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古代观星

太乙山是最亮(最白)的山体。因此,道家把太白山,也叫太乙山。传说中太乙真人修炼于此,山名也有些取神仙之名的意思。其实,太乙真人只存在与文学作品中。

《诗·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长庚皆金星也。"

《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将军之象 也。"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古书中的二十八星宿

关于太白金星的传说,都和夜晚最亮的星星有关,民间传说中的太白金星,就是白帝,是个翩翩少年,容貌绝美,玉树临风,不仅道行高强,还嫉恶如仇,百姓有求必应,对黑恶势力绝不手软。这样的神仙谁不喜欢?

《录异记》:“金星之精坠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为白石,状若美玉,时有紫气覆之,故名”

正如人的成长一样,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自身的成长要求更高,代表精神寄托的各路神仙,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形象上的改变,太白金星变成了一个有着仙风道骨的老者,手拿拂尘,驾云而至,脾气也变的圆滑事故了许多,这从《西游记》里可见一般。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太白金星

文学作品毕竟和当时的历史年代,以及人的意识形态有关。而不变的是自古以来,对太白山积雪美景的记载。

《水经注》:“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皑然。”--北魏.郦道元

太白山顶上积雪终年不化,即便是盛夏,仍然白雪皑皑、银光四射,景色格外壮观。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太白积雪和云海

农历五月,天气晴好,如果你足够幸运,在西安市郊向西南行进大约30公里,向南望去,就能看到远处山顶的耀眼的白色。夏季的西安炎热难耐,太白积雪的一抹凉意,足以让心中暑气的消散。

白玉山头玉屑寒,松风飘拂上琅玕。云深何处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清代--朱集义《关中八景》

三、古代帝王的太白情怀

和普通百姓一样,古代帝王对太白山,有着更大的期许。西汉时期,封建帝王在太白山修建了太白祠,主要是祈雨,并祈求神仙保佑民富国强,江山稳泰。

《汉书·天文志》:"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

汉书中的这段记载,和星相家们对金星的认识,高度一致,古代星相家认为,只要金星在特殊时间、区域出现,便是"变天"的象征,是朝代更替的前兆。

古代帝王不仅期望通过神的护佑,让基业常青,还希望通过神的指引消灾避祸。无神论者也许认为是无稽之谈,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却对此深信不疑。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陕西三原县李渊献陵

唐高祖李渊(李世民的父亲)没当皇帝前,职位是刺史。一天,一个叫史世良的人,给他看相, 看过之后,连连称奇,并告诉李渊:"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一定不要忘记我说的话。"

于是,李渊有了远大的目标,他不断努力进取,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同时也让他验证了自己努力的成果。他有三个儿子,李渊时常教育儿子们,要有进取心,于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出现了三个优秀的儿子,李渊当时并不知道,他的家庭教育,也给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公元618年,李渊果然如史世良所说,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他的三个儿子却不省心,明争暗斗,互相拆台,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天象。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突厥数万兵马,驻扎到黄河以南,围住了乌城(五原一带)。同一天,天空中出现了奇异的天象,太白金星在大白天出现在正南方,于是,太史令傅奕悄悄告诉李渊说,“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就记住了太白正午出现的天象。果然,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坐在了皇位上。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玄武门之变(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

其实,白天见到金星的现象,现在也有很多记载,古代人们没有更多的天文知识,把它就当成异象。李世民对星相非常相信,有史可查。

《旧唐书》中有记载: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三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恶之。

不知道天象是否连着社稷气运,武则天确实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除了唐太宗,其他的统治者,仍然不能摆脱太白山祭祀文化对自己王朝的影响。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太白山景

北宋年间,由于关中西部长时间没有降雨,天气干旱,百姓面临严峻的农耕困难,时任凤翔知府的李照遘(gou),带领全城百姓,到太白山祭拜,祈求神灵给与生机;而在唐朝,每年的四月初八,朝廷都会派使者到太白山取水,然后倒入太白庙中的神坛,以求天降甘露,滋润万物,五谷丰登。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慈禧朱批的天下第一仓(陕西大荔县)

后来,由于长安城到太白山太远,山路崎岖并不好走,极不方便,于是在西安的西南角,修建了一座太白庙,以方便祭祀。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陕西遭遇大旱,时值慈禧太后正在陕西避难,于是她两次拨银钱修建太白庙,可见当时统治者对太白庙的重视。

一条路、一座山、帝王慕神仙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把太白庙所在地,称作“太白庙十字”,因为这座庙,西安城西南的这条近七千米长的路就叫做“太白路”了。

好听的故事,西安城里随处可见。随着历史的进程,帝王们的辉煌已归于尘土,然而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却仍然留存着人类进步的足迹,点点滴滴,为子孙后代所仰望。

正是:

太白路上太白庙,

太白山上寻古道。

帝王将相争相祭,

千古玄机无语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