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躺平的曆史,從貧民不舉子開始

最近一段時間,“躺平”這個詞在網上很火。

起因是不久之前,有一位網友以“躺平即是正義”為标題在貼吧裡發帖,分享自己的躺平哲學。

躺平主義核心就是就是“不”字哲學,内容主要有三個不:

不消費、不工作、不交流,

僅以最低的食物維持生存,說得不好聽點,就是等死

不過等死總比猝死好吧?

在996的福報之下,猝死成為家常便飯。沒猝死的,年薪12萬才夠買一個廁所。

馬爸爸不知道為996反思沒有?但年輕人肯定在反思,而且還給默默出了答案: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是丁克主義了,而不婚不育,甚至不戀愛,總結起來,還是個“不”字哲學。

現在躺平主義的出現, 是“不”哲學的發展從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發展到不消費、不工作、不交流。

有人把躺平賦予了高尚的意義:躺平主義标志着中國年輕人思想的解放和崛起,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

這絕對是自欺欺人,中國有句俗語是有頭發誰願意當癞子?那為什麼要躺下?因為無法站着,又不想跪着,那就幹脆躺着!

因為韭菜們已經被收割得連生小韭菜能力也沒有了,何止如此,韭菜們現在就是想站也站不起來,甚至想跪都會跪的頭暈目眩,是以隻有集體躺在泥土裡。

何止是韭菜們是這樣,就是種植韭菜的土地已經逐漸失去肥力鹽堿化了,就算施再多的肥料也沒有效用了,何況還沒有肥料施給韭菜們。

看起來躺平好像是現在才有,如果有這樣感覺那是大錯特錯了,這其實是一直有傳統的。

不信,請聽我慢慢道來

諸位,你們覺得中國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是哪個?

對,毫無疑問,就是那個武備不強的宋朝,兩宋、特别是南宋,是非常富裕的,至少縱向比較,比中國曆史上任何朝代都富裕。

為什麼宋朝能富裕,原因很多,占城稻的引進應該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别看水稻起源于中國,但是中國古代卻一直種不好水稻,水稻産量很低,隻有貴族才吃得起米飯。

老百姓都是吃的小米煮的粟飯或者麥子煮的麥飯,比米飯糙多了。

等到了北宋年間,中國從東南亞引進了占城稻,特别耐旱,高産,一年能收兩次甚至三次,糧食的産量一下就上去了。

從此以後,水稻才成了平民的主食。到了南宋宋甯宗嘉定年間,中國人口能突破一億大關,基本上就是靠的占城稻。

糧食産量上去了,能養活更多的人,也就能騰出更多的人來從事手工業、商業。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外貿易發達。到了南宋,海上絲綢之路達到了頂峰。

源源不斷的阿拉伯船隊駛向中國的廣州、福州、泉州等地,用真金白銀購買中國的高附加值奢侈品如陶瓷、絲綢、茶葉等等,當時的中國可謂賺得盆滿缽滿。以至于國家财政的重頭由農業稅讓位于工商稅。

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富得流油”的朝代,老百姓的生活怎樣了?四個字:不怎麼樣!何以見得?請看:

南宋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下發了一道谕旨:庚子,禁貧民不舉子,其不能育者,給錢養之。

躺平的曆史,從貧民不舉子開始

什麼意思?“貧民不舉子”就是老百姓生了兒子養不起,送人或者扔掉甚至直接溺死,這個現象很嚴重,以至于連皇帝都必須直接出面幹預了。

對于養不起、不願意生的,皇帝下旨由政府出錢。

宋朝真是個好朝代,宋高宗真是個好皇帝,還知道給韭菜施肥。問題來了,連宋朝這麼富裕的朝代,老百姓都養不起、生不起,别的朝代情何以堪?

我們印象中,中國的老百姓相信儒家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喜歡多子多福,一句話,就是喜歡生兒子。

真實的情況如何?有時候現實确實截然相反。

北宋真宗年間,兩浙、福建、荊湖與廣南等州的底層百姓,“民有子者或棄不養,或賣為童仆,或度為釋老”。

我們再看強大的漢朝,我們曆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在文景之治之下,國家生養生意、養精蓄銳,農民的負擔減輕到不能再輕了,從十稅一到十五稅一再到三十稅一。

但實際呢?在漢元帝時期,老百姓是“生子辄殺,甚可悲痛”的境地。

到了東漢,《後漢書》的記載是“小民困貧,多不養子”。

飽讀儒家經典的賈彪做地方官時,發現該地頻繁發生父母殺害兒子的慘劇。

發出“母子相殘,違天逆道”的悲歎後,賈彪選擇違規從官庫中拿出錢來資助生孩子的百姓,問題是能資助幾個呢?

别說漢朝,就是到了富裕的南宋,整個南宋以國家财力都沒有解決“貧民不舉子”的問題。

晉代史料《零陵先賢傳》裡也說“民多不舉産”,百姓普遍不願養兒子,生下來或殺害或送人。

據《南史》記載,宋文帝劉義隆在位時,會稽有一個叫做郭世通的人,十四歲沒了父親,留下一個繼母。

郭世通成婚後,“婦生一男,夫妻恐廢侍養,乃垂泣瘗之”,妻子生了個男孩,郭世通擔憂養了孩子就養不起繼母,就含淚把孩子給埋了。

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裡的“郭巨埋兒”的真實版。

郭巨這個人,隻見于幹寶《搜神記》,是一部志怪書,曆史上找不到他的蹤迹。

但是,《宋書·孝義傳》的郭世通卻是真實存在的,郭世通可沒郭巨那麼好運氣,準備埋兒子卻得到上天賞賜的黃金。

帝國的統治者及其禦用文人們以埋兒奉母”的孝道把這個慘劇人寰的故事裝飾了起來,其本質卻仍是生存艱難養不起孩子隻好将之殺害。

及其重視香火傳承,信奉儒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中國老百姓不願意生孩子養孩子,究其根源,還是朝廷盤剝得太厲害,賦稅徭役太重。其中之一重要稅種就是人頭稅。

取消了人頭稅的清朝又是怎樣呢?雍正一朝實行“攤丁入畝”,不再收人頭稅了。

但乾隆末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其與随員推測帝都每個月棄嬰(生或死)達9000人上下!詳細記載是,大概看到了運送嬰兒屍首的貨車,其中偶有生氣者,但周圍百姓無動于衷...

貧民不舉子,就是古代的躺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