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大訓美學」《人類的藝術》(五十二)

作者:鑒味人生

如果沒有這樣的損益,也就不會有資訊的外化固化和向社會系統的存儲。藝術創作之難不是前意識意象和情感提取喚醒和激蕩之難,而是其向意識層移出即轉化為理性形式之難,以最小的個性化損益的物化固化的詞語形式,向社會系統轉移和存儲之難。而這一切,也即是蘇東坡所說的“心中竹”轉化為“筆下竹”之難也。然而,向社會系統轉移存放的物化固化,并與自體相分離載有個性情感化的經驗形式而成為藝術,而未有轉化的這樣的内容隻是供個體自享的情感化的經驗流而已。心象心感隻能影響自體不能影響他人和社會,外化了的心象則既可影響自體也可以影響他人和社會,心象心感是即時性也是活體性的,随時而現随時而滅,随活體的活動而存在随這樣的活動消失而消失,随活體的生命存在而在其心域存儲,也随個體的死亡即個體心域的消亡而消亡。藝術則反其道而行之,是對上述存在的局限缺陷性的克服與消除。

藝術是以具有逾時空性,是因為其所滲入移入的物性存在的符号和詞語是逾時空性的。個性的感性經驗形式如表象意象等等,存放或浮現在前意識心理系統中,其存在具有三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對浮現者而言,其當下喚醒體驗的感性内容既是動變的,又是瞬時即失的,如果不能克服其當下性即時性,其所感受的資訊及情感内容隻能是一次性的,不可重複不可傳遞,将随過程的結束而結束,随過程的消失而消失,并且這樣的過程是不可喚回的。二是其所存放的活性的前意識系統,與人體的活性存在具有同一性,也與人的活體存在一樣具有局限缺陷性。雖然這樣的存放具有單元即要素可提取可重複的特性,但作為要素的個性化的連接配接聯想的感情化的流動過程,則是不可複制不可重複的。我可以反複提取喚醒和使用我的意象單元和要素,但我不能重新複制和體驗它們曾經的個性化的連接配接聯想過程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次相同的意象和情感之流。一段流逝的意象和情感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不可喚回的。三是主體可以将其即時的個性化的感性經驗的意象和情感,向他的前意識系統中存放,以克服其當下性即時性存在的缺陷局限性,但這種克服是極其有限的,因為個體活性的生理和心理系統在時空兩方面的存在都是有限的;即是說,個體的生理心理存在是有周期的,當這樣的周期結束,其生理和心理系統即會失存,而存放在其中的一切意象的感性活性的個性經驗内容,将随其失存而失存,随其消亡而消亡。很顯然,以理性和物性為标志的符号化和以其為載體的藝術形式,即是對上述三種缺陷局限性的全面克服、消除與超越。

正因為這樣,藝術才獲得了逾時空存在的無限性,即不随活體的存在而存在,也不随活體的消亡而消亡的特性。所謂藝術存在的永恒性,即是其物性存在和社會性存在的雙重特性,前者使其實作與活體的有效分離,以超越時空性,後者使其達成在社會系統中的存儲、即傳遞複制和共享共用,以超越時空性。符号即詞語是理性的物性的,也是社會性的,而此三者也正是藝術的特性。藝術的内容是個體化的經驗感性,是柔軟的活性的溫熱的,便其所表現的形式即理性的社會性的物性符号,則是堅硬的非活性的筐子。一切感性的經驗内容隻有向這樣的筐子内裝入,才可以物化固化理性化,才可以實作其向他人的傳遞向社會系統的轉移和存儲。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因為人人都有個體性的感性經驗的生成,都有前意識之意象和情感的流動。但從後者而言,則多數人不能成為藝術家,因為個性化的感性經驗易于生成易于感受,卻難于轉化為理性的符号化的物性形式,即難于表現或者說準确地表現其心中的感受。正如人人可以看竹人人都有眼中之竹,人人也可以生成心中之竹,但卻不能人人畫出其眼中心中之竹一樣。

藝術家也可以稱之為匠人,是善于生成眼中之象心中之象,也善于表現其眼中心中之象者。所謂創作的過程,即是既生成心中之象亦表現心中之象,以符号化詞語化的物性視聽形式,将心中所成所感的感性要素轉換為概念性詞語,将感性要素及其互相連接配接聯系的非時間性和空間性形式,轉換為既具時間性也具空間性的物性形式。音樂家将其轉化為音響和旋律,文學家将其轉化為文字,畫家将其轉化為色彩和線條,雕塑家将其轉化為石頭和金屬等等。

進入創作過程的藝術家,就是一個邊生成心象心感、邊将這些心象心感以其各自的符号詞語,将其連接配接組合編碼而形成有機的理性物性的表現形式。以作家為例,其寫作的過程好像一個在海邊拾貝的孩子,他一邊在撿拾心愛的貝殼,一邊随手裝入另一隻手裡的那隻小筐子,不裝入筐子,他沒有辦法将它們帶走,隻有裝入筐子才可以帶到很遠的地方,帶回家中給親人和小朋友觀賞。

「王大訓美學」《人類的藝術》(五十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