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觀潮新消費,作者 | 金麥麥,編輯 | 紫蘇
2021年,集合店的故事格外精彩。
各式各樣的美妝集合店、潮流集合店、零食集合店們猶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在資本的滋養下生長的日趨壯碩。從北京、上海、深圳到成都、杭州、南京,集合店的根莖幾乎蔓延到了全國各地。
年關将至,潮流集合店KNOWIN又拿到阿裡的投資;而集合了美妝、潮玩的KK集團也于2021年底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或将成為“潮流零售第一股”。
「線下」,成為了2021年的關鍵詞。經曆了寒冬,新的線下管道時代已來臨。不管是餐飲還是零售業的新品牌都在快速開店,這其中集合店格外兇猛。
01 百億“瘋狂集合”
從2021年3月開始,集合店融資的熱度就開始高漲起來,直至年末最後一天,資本也沒放棄入局的機會。
觀潮新消費根據公開資訊不完全統計,2021年集合店行業共發生融資事件14起,其中3月、8月及年底較為集中。
如表所示,大多數集合店仍處于早期階段,但融資金額高達上億元卻已不是個例。例如,詩與萬花鏡2021年4月成立,11月就拿到了上千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KNOWIN潮流實驗室也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裡,獲得了2輪數億元投資。
所有集合店中,備受品牌和投資機構青睐的要數KK集團。5年多來,KK集團獲得7輪超40億元融資,背後不乏深創投、經緯創投、CMC資本、五嶽資本、京東、黑蟻資本等機構。截止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KK集團估值高達200億元。
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HAYDON黑洞。2021年8月,HAYDON黑洞宣布完成1億美元的A+輪融資,投後估值高達10億美元。
另一家頗具代表性的好物集合店番茄口袋,2021年也獲得了2輪融資。它通過創造更能比對消費者個性化表達的線下空間場景,來滿足年輕人愛逛的需求。據透露,番茄口袋三裡屯店每天客人的平均停留時長為30分鐘。
番茄口袋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葉朋表示,中國缺少雜貨店零售業态。線下場景中購物不是目的,能夠逛起來、有互動、可社交才是目的。
集合店選址通常在核心商圈,且為大面積點位,這使得開店前期成本高,投入大。然而就是這樣一隻“吞金獸”,吸引了越來越多資本的注意。除了IDG資本、高瓴資本、真格基金等頭部機構,産業資本如京東、小米也開始跨界試水。
就連“AI第一股”商湯科技在上市後第二天也涉足美妝行業,投資了美妝集合店「B+油罐」,給2021年集合店業态畫上了圓滿句号。
青桐資本投資副總裁塗靈琳曾表示,美妝類産品的線下管道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行業内表現較好的門店年坪效可達8-10萬。伴随着新國潮品牌的崛起,線下美妝集合店存在巨大發展潛力,一二線城市将為其布局首選。
在一二線城市,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偏好邊逛邊買的消費習慣,而集合店小衆品牌較多,選品更加豐富,同時又有較高毛利,既滿足了消費者,也滿足了品牌方。而在下沉市場的購物中心中,也跑出類似V.V.V等集合店。
風大水深的集合店,真的是門好生意嗎?
02 美妝集合店:新銳品牌的線下首選
2017年,HARMAY話梅首家線下店落地于上海。自然的原木、銀白的的店招、水泥灰的貨架,诠釋着簡約與進階。
與上百家國内外一線、小衆品牌合作,SKU多達15000種。HARMAY話梅首店的開業,标志着線下美妝管道進入了互動式體驗的時代。
2019年,KK集團推出的美妝潮流零售品牌「THE COLORIST 調色師」在廣州、深圳兩地落腳。标志性的色系視覺、震撼的規模,使其迅速席卷全國,成為網紅拍照打卡聖地。
2021年5月,首個「THE COLORIST 調色師」大師店在東莞開業,更是讓這家店瞬間走紅,超過1500平的店面面積,5500多個SKU,讓其成為東莞的地标性建築。
名創優品也盯上了美妝集合店這塊“肥肉”,2019年底推出了品牌「WOW COLOUR」。疫情之下的WOW COLOUR 開業即火,成為讓年輕消費者趨之若鹜的零售新物種。
不僅如此,2021年美妝集合店更是迎來井噴式增長。調色師在深圳、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區開設了上百家門店;HAYDON黑洞也趁勢而上,建構了城市藝術潮流消費新地标。
對實體業态來說,線上購物的低價、豐富、便捷是它們最大的威脅,這意味着如果實體店不能提供優于線上的消費體驗,任何線下店都将面臨生存危機。但這也是調色師等新美妝集合店的機會所在。
從2020年開始,新銳國貨品牌加速奔跑。完美日記紐交所上市、薇諾娜創業闆挂牌、毛戈平拟赴上交所上市、片仔癀化妝品拆分預謀上市,還有一大批線上上誕生的新銳國貨美妝在路上......
新品牌體量不夠,很難開設線下門店。谷雨創始人安甯就曾表示,10億元以下規模的美妝品牌沒有能力做線下,因為模式“太重了”。
而美妝集合店正是給這批品牌開辟了一條從線上走到線下的道路,以及一個與消費者接觸溝通的視窗。
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美妝集合店行業市場規模為419億元,其中新型美妝集合店占比達到7.6%。随着新型美妝集合店行業由萌芽期向穩定發展期過渡,其市場佔有率占比有望于2023年提升至15.8%,市場規模預期将達到130億元。
美妝集合店順勢崛起,并在這兩年迎來了爆發。新銳品牌通過與美妝集合店合作,為消費者帶來線下試妝服務。美妝集合店也為合作品牌提供全管道打通、數字化營運等服務,幫助其快速走向線下。
年輕人離開了屈臣氏們,放棄了網上旗艦店,轉而進入了新的美妝集合店。
在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看來,正是因為美妝集合店的美學設計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消費者已不再處于為滿足溫飽而努力的階段,而是進入到以體驗服務供給的新時期,美學設計就成為推動産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之一。
消費者購買習慣的變化,也推動着美妝銷售管道的變遷。
03 潮流集合店:讓Z世代逛起來
不止是美妝集合店,潮流、好物集合店也在不斷沖擊市場,形成了新的格局。
如今,KKV、番茄口袋占據了核心商圈,九木雜物社、酷樂潮玩在購物中心中也随處可見。集合店們野心勃勃,大舉開店。
據了解,僅2021年,九木雜物社三季度新增門店33家,門店總數達到了436家;KKV上半年也新增了79家,在全國範圍内擁有281家門店;酷樂潮玩的門店數則超過了300家,4-5月在全國就有28家店開業。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曾指出,預計2025年潮流零售市場規模将達到4750億元,未來五年CAGR為19.5%,同時細分市場中,精品集合、美妝、潮流玩具市場占比合計超90%,精品集合占比第一。
競争格局愈演愈烈,潮流集合店如何提高上升空間?對于以前的品牌集合店來說,在不斷提高品牌覆寫度、掌握限量産品資源的基礎上,與藝術家、潮流品牌推出獨家聯名産品也是流量增長密碼。
如今格局已變,如同美妝集合店一樣,潮流集合店的性質也大有不同。具有地标性的潮流消費場景、密集的社群活動,成為了潮流集合店的必要條件,也為全國範圍的擴張帶來了可能性。
以KNOWIN為例,極具金屬感與未來感的場景打造,包含了流行文化及元素,與傳統店面相比,彰顯了獨特美學,這也為KNOWIN貼上了潮流打卡的标簽。
KKV也是如此。從空間布置、色彩搭配、産品陳列上都講求“顔值第一”。明黃色的集裝箱設計奉行了極簡的美學風格,打造出“一步一場景”的沉浸式購物體驗。
潮流集合店層出不窮,在品類上也逐漸更加細分。KKV、九木雜物社等主打生活方式,在SKU方面也更加多樣化,頭飾、彩妝、家居、文具一應俱全。
而Z世代人群的“悅己心理”也讓潮玩成為主流。就在泡泡瑪特高調上市之後,名創優品和KK集團也坐不住了,繼涉足美妝闆塊後,名創優品推出了潮玩集合品牌「TOP TOY」。KK集團也打造了X11,兩家潮玩集合店火熱入局,開始了新的擴張與探索。
在X11成都春熙路店内,科技設計采用了未來科技工業風,除了盲盒、手辦、公仔外,還涵蓋了拼裝模型、BJD娃娃、潮流飾品等品類,價格也從幾十塊到上萬塊不等,能夠滿足不同等級玩家的需求。
TOP TOY 、X11、潮玩星球、52TOYS等實力選手的争相入場,不僅為潮玩提供了更加廣泛的零售管道,同時也強化了品牌認知,給消費者帶來更加強烈的感官感受和切身體驗。使用者的打卡種草為店鋪帶來更多自然流量的同時,也幫助品牌進一步實作破圈。
在潮玩、美學逐漸成為新的生活方式之時,潮流集合店的故事關乎未來。
04 集合店的“矛”與“盾”
新零售開始從線上走向線下也并非偶然。線上流量日益昂貴,是以線下戰事一觸即發。走出直播間的品牌們逐漸走進Shopping Mall,集合店就成了承載流量的新入口。
集合店成了風口,問題也随之被“吹來”。
品類大同小異,店面裝修風格也類似。“連着逛了幾家集合店後,發現賣的商品都差不多,也就沒什麼興趣了”,從集合店逛出來的Lily表示。
集合店不缺流量,問題在于如何高效流量轉化。此外,各家集合店越來也多,店面風格、店内SKU也逐漸趨同,同質化嚴重。在價格優勢不明顯下,複購也是問題。
單店收入有天花闆,想要長效發展就要不斷拓店,可通常集合店面積均在上百平,且選址在流量大、定位高端的商圈地段,開店成本高,快速拓店也可能成為負擔,加速虧損。
譬如奔跑很快的KK集團。從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KK的門店從80家擴充到680家,營收也翻了10倍。據其招股書,KK集團2018年至2020年GMV複合增長率高達246.2%。僅2021年上半年,GMV就超22億元,幾乎與2020年全年持平。
但KK目前并不賺錢。在營收不斷攀升的同時,虧損也逐年加重。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KK集團的虧損分别為7948.5萬元、5.14億元、20.17億元及43.97億元。
在快速開店的同時,集合店們也承接着各方壓力。火一家店容易,但不是每家都能快速盈利。就連優秀代表HARMAY話梅也走上了跨界,開檸檬茶店、收購美妝品牌。通過其他管道來提高毛利,建立新的差異化壁壘。
總體來看,集合店正在重新定義人、貨、場。不僅僅是多元化的體驗空間,集合店逐漸成為了各大城市的網紅打卡地标。新國貨也在集合店的風口下快速繁衍,國産品牌、小衆品牌比重不斷上升。
消費者永遠不會滿足,新的需求也會不斷産生。對集合店來說,好玩、好逛、好拍、好買之後,還要看能不能抓得住、跟得上Z世代使用者的需求以及需求的變遷。
20年前,絕大多數的品牌生于線下;10年前,很大一部分品牌生于線上;而今天,線下場景正重塑品牌價值,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指向了終局。
管道變革帶來創新模式,品牌方和集合店互相成就,整個新零售業态都在進行着世紀大更疊。集合店的玩家已經太多,競争對手也太多。相比思考如何走的更快,更應該思考如何走的更長遠。
2022年,集合店是否還能繼續滿足消費者和資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