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長平之戰,趙傷亡慘重,國内幾空。可是,在随後的曆史中,趙國依然能屢挫秦、燕,大破匈奴。其實回顧當時趙國的狀況,這些不足為奇。長平之戰後,白起原本想趁餘威滅趙,但被阻止。當幾個月後秦再攻趙時,趙已從初期的恐怖、慌張中走出。相反,痛失親人的憤怒使得尚武的趙人團結一緻,共同對秦!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力猶存。鼎盛時期的趙國,主要分為三塊:晉陽為中心的晉中平原(趙族的老根據地);邯鄲、邢台為中心的華北平原南部,以及以雲中、代、雁門為中心的北疆(遊牧區)。其中,雲中、代等地,當時主要以遊牧經濟為主,受到長平之戰影響相對較小。這個區域,又有着較強的騎兵兵源。戰國末期,該地李牧所率的部隊,成了趙國的頂梁柱。這支軍隊以騎兵為主,戰鬥力強。此後,無論是抗燕之戰,還是肥之戰,李牧往往以騎兵的機動力優勢各個擊破敵軍。這支力量,最後成了趙國賴以支撐的頂梁柱。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外交環境好轉。秦攻破楚都,數圍魏都,又在長平大破趙軍,他對諸侯的威脅已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是以盡管楚、魏各國國君有賢愚之分。但抗秦圖存在列國貴族中已經成為一緻認識。這種情況下,趙國采取了相對正确的外交政策,争取到了相對好的外交環境。長平慘敗之初,趙國震怖。趙王親自入秦求和。雙方打成割地協定後,趙王才回國。回國後,趙國内部展開了新的讨論。虞卿認為:割地于秦,無異于飲鸩止渴。而秦國長平之戰損失也很大,趙國如結好諸侯,未必不能支援!趙王采納其策:派遣使者交好齊、魏,拒絕割地給秦。這樣,韓、魏、楚等國都尊重趙國,開始與趙國結成了同盟。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當然,對手的問題也很大。秦國方面,誠如白起所說,他們在長平之戰中的耗費也很大。長平之戰的勝利果實尚未消化,而自身實力尚未複原。這個階段的秦國,正處于“舊力已去,新力未生”的調整期。秦昭王既未用白起之策乘勝追擊,也未休養生息,而是等了九個月後才發起新的攻勢。當時,趙軍調整已好,秦軍元氣未複,諸侯心生。

再說說匈奴。當時匈奴尚未完成統一,仍受到東胡的威脅,尚不具備持續、頻繁的大規模打擊能力。而趙國北疆經胡服騎射,戰力已很強。在李牧的操作下,畢其功于一役,取得勝利。總的來說:由于趙國獨特的民風、地理環境,在長平之戰後,他仍然有一定的戰争潛力。但是,其國力已不可能與秦國抗衡,隻能勉強支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