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張學良作為張作霖的公子,骨子裡繼承了他父親的那一份愛國熱情。

是以才能在祖國危難之時果斷出手,促使各方勢力全力抵抗外敵。

張學良與楊虎城共同參與了“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抗日。

在“西安事變”之後二人雖然都被蔣介石忌恨,但最終的人生走向卻截然相反。

楊虎城将軍被蔣介石殺害,張學良最終卻隻是落下個軟禁的懲罰。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向有仇必要的蔣介石放棄了殺害張學良的想法?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後經過多方面的考慮,分析了其中的利弊關系,最終考慮到四個因素,讓他不得不放過張學良。

一、 資産階級的獨裁者

年輕時的蔣介石對資産階級革命抱有很高的熱情,很早就加入了孫中山先生上司的資産階級革命的隊伍中。

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革命隊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青年時期的蔣介石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信任與賞識。最終孫中山先生将資産階級革命的大旗交給了蔣介石。

蔣介石在得到權力之後,逐漸地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宗旨,開始了與北洋軍閥的權利之争。

蔣介石在軍事方面可謂是一個傑出的人才。

在軍閥割據的時代裡脫穎而出,奪得了國家機關的最高上司權,進而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資本主義獨裁者的代表。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蔣介石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是資産階級大資本家和帝國主義。

是以當蔣介石成為國家機關最高權利的統治者後,便立刻開始了對資本主義發展有威脅的其他組織進行打壓。

其中,最為明顯的打壓就要數共産黨所代表的無産階級革命組織。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蔣介石調集各方軍事力量對處在成長期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多次“圍剿”。

雖然,在我黨的上司下成功地化解了這幾次危機。

但是蔣介石對威脅他統治的組織一直視為仇人,從未放棄對其進行打擊的想法。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甚至在日本帝國主義對華發動了全面侵略的時候,蔣介石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仍然将鏟除競争對手作為自己主要的政治目标。直到愛國将領張學良與楊虎城發起了“西安事變”才迫使蔣介石參與到抗日中。

二、 正義的西安事變

一九三六年的冬天,日本侵略者正在東北地區大肆地發動着戰争。蔣介石卻仍然為了“剿共”而到處奔波。

此時,東北愛國将領張學良看出了時局的嚴重性,認為應将抗日作為當今的首要任務。他多次來到蔣介石的面前進行勸谏。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但是已經被利益沖昏頭腦的蔣介石不但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反而對其進行嚴厲的訓斥。

不甘心祖國就這樣被外敵侵略的張學良聯絡了其他幾名愛國将領,決心通過兵谏的方式逼迫蔣介石停止“剿共”,聯合抗日。

最終,在張學良與楊虎城将軍的共同努力下,蔣介石同意與中共聯手共同抵抗外敵的入侵。

蔣介石也在各方勢力的協助下,從“西安事變”中順利地脫身。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西安事變”從曆史的角度上來講是十分正義的。

但是站在蔣介石的角度來講,這次的事變在他整個政治生涯都是十分恥辱的存在。蔣介石對待兵谏他的人自然是恨之入骨的。

但是蔣介石當時在“西安事變”和解協定中明确表态,将不會對兵谏之人進行處罰。

是以他也沒有辦法明着将忌恨之人進行鏟除,但作為一個有仇必報的人,蔣介石早就想好如何處理這些“罪臣”。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三、 不同的人生結局

作為“西安事變”的兩個重要人物,張學良跟楊虎城的結局卻是截然不同的。

楊虎城将軍在解放前夕被國民黨反動派們,殘忍地殺害在監獄中,并且用化學藥品進行了毀屍滅迹。而張學良雖然被軟禁大半生,但是最後還是被釋放。二者為何有着截然不同的結局呢?

蔣介石之是以在最後逃離大陸的前期,偷偷安排人手殺害的楊虎城将軍。

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楊虎城出身平庸沒什麼背景,刀客出身的他隻是底層人民起義的僥幸成功者。第二,楊虎城所統領的西北地區落後,不用擔心部隊起義造反。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第三,楊虎城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隻不過是蔣介石權力鬥争中看中的一枚棋子,現在這枚棋子沒什麼作用了自然要放棄掉。

第四,楊虎城對蔣介石的諸多政策都持反對态度,特别是在“剿共”這件事上一直唱反調,是以蔣介石在最後時刻毅然決然地除掉了他。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那麼,為什麼蔣介石對張學良卻采取了較為寬容的态度呢?其實,在蔣介石的心裡也是十分想一并除掉張學良這個“叛軍”首領的。

但是經過多方的利弊權衡,有四點因素促使他不可除掉張學良。

第一,張學良所代表的奉系軍閥十分強大。奉系軍閥常年盤踞東北,裝備精良戰鬥力勇猛,而且将士們十分的忠心與張家。

如果蔣介石殺掉張學良,必然引起時局的動蕩,對蔣介石的統治必然造成嚴重的阻撓。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第二,張學良曾經在幫助蔣介石穩定統治地位上起到過關鍵性作用。

當年蔣介石與反蔣聯盟在中原地區博弈,關鍵時刻張學良率領奉系軍隊殺入戰場,讓老蔣力挽狂瀾穩固了政權。

第三,在西安事變的談判過程中,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以及自己的小舅子都曾極力勸說過他要對張學良網開一面。

蔣介石為了自己能夠順利擺脫困境也就答應了下來,如果現在出爾反爾那麼必然落下不講信用的罵聲。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第四,相對于楊虎城的老練,張學良比較稚嫩,蔣介石認為張學良是受到楊虎城的教唆才敢對他實行“兵谏”的。

是以,楊虎城才是最大的“罪人”,張學良隻不過是從犯可以寬大處理。

四、 總結

蔣介石在民國時期是政界最權威的存在。當時得到了江浙地區大資本家的支援,加上帝國主義的青睐,可以說在當時基本上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勢力。

隻不過他的野心太大,錯誤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最終走向了失敗的道路。

蔣介石為何最終沒有殺害張學良?也曾多方權衡利弊,四大原因使然

張學良作為一個軍二代,并沒有貪圖享樂。而是将祖國興亡的重任扛在了身上,憑借智慧與膽識改變了曆史的程序。為抗日戰争的勝利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