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孫策一度是被認為項羽轉世,對此孫策也有着小霸王的稱号,然而在孫策遭遇刺殺身負重傷的時候,卻選擇了将江東之主的位置給了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兒子,這未免令人感到懷疑,難道孫策大公無私,不選擇子承父業而是讓弟弟繼承嗎?宋朝也曾有過相似的案例,那就是宋太宗繼承了哥哥宋太祖的皇位,但也是以布滿了疑雲,成為了宋朝一段秘史。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了孫策的這一舉動呢?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孫策

孫策在去世的時候江東政權岌岌可危,孫策年紀不大,而他的驟然去世也可以說不算是時候,江東剛剛成形,勢力上也難以維系,更何況孫策早年能打下江東,依靠的是雷厲風行的武力政策。而孫策一死,威懾力大大削弱,此時孫策不得不考慮未來的定策,這一步之中隻能是将弟弟孫權考慮其中。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正如蜀漢劉備去世之前一樣,蜀漢面臨子弱臣強的局面,在外交上因為夷陵之戰的緣故,蜀漢孤立無援;在勢力上蜀漢偏于一方,缺少了必備的發展資源,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個,但是劉備好在有着諸葛亮,是以劉備能放心将江山留給諸葛亮。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張昭

實際上孫策離世之前也有着幾手準備,并不是安然放心将江東交給孫權的。和劉備如出一轍的是孫策也對江東重臣張昭有過明确的訓示“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這裡的意思也是如果孫權不行,先生可自己獨掌江東。對此還有一個備選的方案,那就是如果張昭都沒辦法掌握局面,那麼可以選擇西歸。但是史學上對孫策的西歸一說認知不一,在我看來西歸的可能性是保住孫家香火,也就是無力支撐時隻需要留下孫家性命,保全萬一即可。

是以孫策的整體安排上都是很小心而且悲觀的,從未有開疆擴土之意,隻希望能守住,守不住就撤退,放棄打下來的江山。

孫權的危機

但是孫策立孫權還是存在很大風險的,首先是孫策舊部都來自父親孫堅的遺留和袁術提供的部隊,而像周瑜等人也是孫策本人的好友。但是這些人和孫權之間的聯系并不深,另外孫權在打下江東的過程之中寸功未建,缺乏了對軍隊的号召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孫權和臣屬之間的關系不明不白,江東此時還沒有明确的身份,也就是割據軍閥。但是在官位上孫權隻是太守,其手下多有官位高于孫權的存在,這也就使得孫權号召力進一步虛弱。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孫權

而且孫策遺留的問題實在是太大了,真正信得過的人恐怕也隻有周瑜一個。在孫策進軍江東之前有過和張纮的對話,希望張纮能出山相助。此時江東割據的雛形建立,但是出發點和所有人想的不一樣,那就是張纮認為想要割據一方,必須打着恢複漢室的口号,也就是學習曹操,成就霸業之後打江山還給漢室。如果不是以這一目的出發,張纮也不會輕易答應輔佐孫家。

孫策的無奈

然而孫策為了能夠迅速拿下江東,采取的方式是偏激的。江東遠離中原,是三國軍閥割據時期的一片淨土,但孫策的突然來襲,令江東措手不及,而且孫策的入侵打亂了本土士族的格局,為了快速建立威望,孫策所采取的就是血腥統治。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陸康,陸康本是一個好官,袁術當時下令讓孫策攻打陸康,為了權力孫策不惜迫害陸氏宗族,差點事導緻陸家滅口。(這也是陸遜時期,孫權疑慮的根源)此外孫策還因為威望問題做過很多殺雞儆猴的事情,高岱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孫策原本是将高岱請出山為自己效力。但因為骨子裡的不自信,孫策在聽信了謠言之後殺了高岱。《三國志》中評價高岱是“受性聰達,輕财貴義。”;而且高岱在士族當中頗具影響力,以至于高岱一死多數士族便對孫策是嗤之以鼻,打心眼裡的讨厭。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而這也就道出了孫策為什麼選擇孫權的原因,首先孫策在二十六歲的時候遭遇了刺殺,孫策雖有兒子,但是年齡不大。反觀孫權雖然也屬于幼主,可畢竟已經十八歲了。要是孫策将自己的兒子扶上位,其後果自然是被其他軍閥趁虛而入。先不說外部的威脅,就是本土勢力也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機會。

孫策說過一段很經典的話,那就是“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這一點孫策并沒有看錯孫權,在力保江東上孫權的實力不容小觑。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那麼孫權在繼位之後都做了什麼呢?現實情況是孫權還沒從孫策的去世陰影中走出來就開始了不斷地叛亂。如“初策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這是廬江的李術叛亂,之後則是“輔恐權不能保守江東,因權出行東冶,乃遣人赍書呼曹公。”;也就是廬陵叛亂,此類案例不在少數。

孫策為什麼把位置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兒子孫紹?

但是孫權卻能做到恩威施,在恩方面孫權是對待張昭等人以師之禮,對待周瑜、程普等武将則是封為将軍。另外聘請名士,如諸葛瑾、魯肅等人都是在這一時期來為孫權效力的。是以孫權也是一度得到了好評,如“孫權承攝大業,優文徵儀。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但孫權也不是一味仁厚,對待自己實在無法掌握的人也會重拳出擊。吳郡的沈友善屬文辭,但而且兼好武事,但是因為始終不為孫權所用,孫權廢話也沒多說就給殺了。

是以孫策在臨終前是有過深思熟慮的,而且也提供了幾個備選的方案,并不隻是将江東交給孫權便無後顧之憂。所幸孫權在這方面的實力不辜負孫策所望,這才有了之後的三分天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