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上來說,盟軍要想迅速并穩妥的打敗德國,就要充分利用自己在軍事實力上的巨大優勢,開辟很可能多的戰場以拉長德軍的戰線,使德軍的兵力愈加分散,最終失去主動權,當時英美盟軍龐大的地面部隊幾乎無所事事,僅一個意大利戰場顯得實在太過狹窄,并不能容納太多的盟軍部隊,而且意大利多是山地地形,易于防禦,德軍可以用較少的兵力阻止盟軍的進攻,加上盟軍在意大利的進攻顯得較為謹慎,最終使得意大利的戰事陷入僵局,盟軍僅牽制了德軍20多個師,顯然并沒能取得較大的影響,盟軍需要開辟新的戰場來投入其龐大的陸軍和殲滅或牽制更多的德軍。

從軍事角度來看,意大利是一個狹長的半島,而且地形複雜,地面作戰是有利于防禦一方的,也就是說是有利于德軍的。當時之是以選擇意大利進行登陸,是因為盟軍在北非戰場所取得的巨大勝利,在最後的突尼西亞戰役中,盟軍全殲了整個軸心國非洲集團軍群,地中海的戰場形勢對盟軍極為有利,在意大利本土的德軍寥寥無幾,而意大利軍隊也士氣低落,毫無戰意,盟軍認為此時的意大利已經國門大開,毫無防禦,從這裡發起兩栖登陸極有可能會成功,進而迫使意大利退出戰場,結束與德國的軍事同盟,在盟軍的設想中,意大利軍隊會迅速崩潰,而德軍來不及進入意大利建立防線,盟軍可以迅速的占領整個意大利并向歐洲腹地進發。不得不說盟軍對形勢的判斷非常準确,如果他們的軍事行動再快點,作戰計劃不那麼保守的話,或許盟軍真的就成功了。
實際的結果是,盟軍沒能有效利用了其優勢的海空力量,對意大利這種三面臨海的特殊地形加以利用以實施廣泛的兩栖登陸迂回德軍的後方,而是采取了地面部隊進行正面的推進,沒能利用突尼西亞戰役的勝利加以迅速擴張,德軍已經重建了意大利的防線,并展開長期的防守。盟軍發起的數次大規模進攻,進展非常有限,而且損失較大,意大利戰場已經失去原有的意義,淪為一個次要的戰場,盟軍必須要尋求一個更加寬廣的地面戰場以容納其陸軍,登陸法國勢在必行。
從蘇聯的角度來看,盟軍也必須要加緊開辟新的戰場,西方盟國從1942年就已經答應了蘇聯開辟新的地面戰線以牽制不少于40個德軍師,進而極大的緩解東線蘇軍的巨大壓力。意大利戰場的開辟顯然并不能讓斯大林滿意,那裡僅僅牽制了德軍23個師的兵力,其中一線兵力隻有15個師,這隻相當于德軍一個集團軍的兵力,這對東線德軍的影響實在不值一提。斯大林絕不會容忍自己的軍隊在流血犧牲的同時,他西方的盟軍卻待在英國本土無所事事,是以斯大林一直在要求盟軍盡快的開辟新的戰場,向歐洲大陸發起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