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于英國來說是個多事之年,先是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辭職,繼任首相約翰遜脫歐一直沒有進展,他承諾的10月底脫歐目标已經成空,約翰遜把英國女王當作救命稻草,征得女王同意後宣布關閉議會,而反對黨英國工黨則惱羞成怒發表聲明要求廢除英國王室制度。
可是誰都知道工黨是在說氣話,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工黨就提出過這樣的議案,結果英國議員十有八九不同意不廢除英國王室,而日前的民調顯示,有90%以上的英國群眾不同意廢除王室,有5%的英國群眾表示無所謂,隻有不到3%的英國群眾贊成廢除王室。
我們知道皇室和皇帝是專制的象征,包括中國在内的好多國家早就廢除了皇帝制度,作為資産階級民主的排頭兵,英國為什麼一直保留王室制度呢?

一、群眾的需要。
由于文化的原因,西方的皇帝和國王的獨裁權力并不是那麼集中,在古代的時候,皇權就有很多限制,皇室封的王侯的爵位不能随便剝奪,财産更是神聖不可侵犯,不經法庭裁定不能予以沒收。而且國王不幹預國家司法,不能随便給人定罪,國王隻要好吃好喝,一般不會亂來。
而中國的皇帝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的話就是王法,王法高于一切。生殺予奪全在皇帝一念之中,動不動就是淩遲抄家,誅滅九族,殺錯了也白殺,高興了就給你平反昭雪,不高興明知道你有冤屈也将錯就錯。就拿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統治者來說,前期血債累累,後期劣迹斑斑,百姓對它恨之入骨,它在百姓心裡沒有一點神聖的意思,百姓也不會對它像日本人對天皇,英國人對女王那樣崇拜。
是以中國和英國的皇帝雖然都招人恨,但專制制度不一樣,恨的程度不一樣,中國人把皇帝看作萬惡之首,一說革命那就是勢不兩立、斬盡殺絕。而英國人平時幹什麼跟皇帝無關,皇權也管不到他們的私生活,風能進雨能進皇帝不讓進,愛誰誰當皇帝無所謂。
再說,千百年來,群眾習慣了皇室的存在,皇室是國家的象征,民族的影子,群眾的一種精神寄托。沒有了皇室就會沒有依托,就會非常空虛,早晨一覺醒來沒有了皇室就空蕩蕩的。
而且皇子成婚了,女王生日了,王妃出軌了,也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是八卦的素材。每天把英國弄得熱熱鬧鬧的,是以他們覺得每年僅僅花幾億英鎊養着英國王室,挺值得。
二、王室是國家穩定的基礎。
現在的英國王室早就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君主專制,女王隻是一種象征。但有女王和王室在,就沒有人敢亂來。王室起着國家穩定基石的作用,王室就是英國的定海神針。英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短暫的共和國,但卻是挂羊頭賣狗肉,比皇帝還專制,是以大家就推翻了這個假共和,迎來了查理二世,讓國王重新執政。
世界近代史上過好多國家都在爆發''革命''後廢除了國王,但相當多的國家在廢除了國王以後建立的政權都比國王更殘暴、更獨斷,比如薩達姆之于伊拉克,霍梅尼之于伊朗。是以說英國人保留王室就是最聰明的選擇,有了名義上的王室就沒有人胡作非為。
三、契約精神。
謀士說協定算個屁,打江山重要還是協定重要。
是以說古代中國人看中三十六計,不重契約,統治者翻臉不認賬的事層出不窮。在清帝退位的時候,袁世凱代表民國政府跟滿清皇室簽約,契約中滿清答應退位,民國政府則給滿清皇室以優待。
可是溥儀根本就沒有把契約當回事,首先違約,在辮帥張勳的慫恿下複辟。而殺近北京的馮玉祥也來了個你不仁我不義,廢除了跟清皇室簽訂的優待條款。
而這樣的事在西方就很少發生,西方人非常認死理,重承諾,下面就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契約精神的故事。
1797年7月15日,美國的一個農場,一個幼童不幸墜井死亡,農場主——孩子的父母傷心之餘,在這口井的旁邊建造了一個墳墓寄托哀思。後來因為家道中落,孩子父母不得不出讓自己的農場,在出賣農場的時候附加一個條件,那就是無論何時不能動孩子的墳墓。
買主同意了孩子父母的要求,并寫進了協定。一個世紀過去,農場的所有權幾經變更,但這條協定不斷寫進新的契約,孩子的墳墓幾經風雨,依舊完好。
1897年,這塊土地被國家購買作為第十八任美國總統尤裡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将軍的陵園,在建造總統墳墓時,孩子的墳墓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跟格蘭特總統相伴而眠。
時間又過了100年,到了1997年,格蘭特将軍陵墓建成百年的時候,當時的紐約市長來到這裡緬懷格蘭特将軍,聽到有關的故事後感慨萬千,他自己出錢将孩子的墳墓修葺一新,還叫人在孩子的墳墓旁立碑,把墓地的故事刻在石碑上,讓它一代代流傳下去。
正是這種契約精神,讓英國人嚴守承諾,把王室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