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恼羞成怒,英国工党再次提议废除英国王室,英国人为何就不答应?

2019年对于英国来说是个多事之年,先是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辞职,继任首相约翰逊脱欧一直没有进展,他承诺的10月底脱欧目标已经成空,约翰逊把英国女王当作救命稻草,征得女王同意后宣布关闭议会,而反对党英国工党则恼羞成怒发表声明要求废除英国王室制度。

可是谁都知道工党是在说气话,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党就提出过这样的议案,结果英国议员十有八九不同意不废除英国王室,而日前的民调显示,有90%以上的英国民众不同意废除王室,有5%的英国民众表示无所谓,只有不到3%的英国民众赞成废除王室。

我们知道皇室和皇帝是专制的象征,包括中国在内的好多国家早就废除了皇帝制度,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的排头兵,英国为什么一直保留王室制度呢?

恼羞成怒,英国工党再次提议废除英国王室,英国人为何就不答应?

一、民众的需要。

由于文化的原因,西方的皇帝和国王的独裁权力并不是那么集中,在古代的时候,皇权就有很多限制,皇室封的王侯的爵位不能随便剥夺,财产更是神圣不可侵犯,不经法庭裁定不能予以没收。而且国王不干预国家司法,不能随便给人定罪,国王只要好吃好喝,一般不会乱来。

而中国的皇帝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的话就是王法,王法高于一切。生杀予夺全在皇帝一念之中,动不动就是凌迟抄家,诛灭九族,杀错了也白杀,高兴了就给你平反昭雪,不高兴明知道你有冤屈也将错就错。就拿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来说,前期血债累累,后期劣迹斑斑,百姓对它恨之入骨,它在百姓心里没有一点神圣的意思,百姓也不会对它像日本人对天皇,英国人对女王那样崇拜。

所以中国和英国的皇帝虽然都招人恨,但专制制度不一样,恨的程度不一样,中国人把皇帝看作万恶之首,一说革命那就是势不两立、斩尽杀绝。而英国人平时干什么跟皇帝无关,皇权也管不到他们的私生活,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让进,爱谁谁当皇帝无所谓。

再说,千百年来,民众习惯了皇室的存在,皇室是国家的象征,民族的影子,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没有了皇室就会没有依托,就会非常空虚,早晨一觉醒来没有了皇室就空荡荡的。

而且皇子成婚了,女王生日了,王妃出轨了,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八卦的素材。每天把英国弄得热热闹闹的,所以他们觉得每年仅仅花几亿英镑养着英国王室,挺值得。

恼羞成怒,英国工党再次提议废除英国王室,英国人为何就不答应?

二、王室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现在的英国王室早就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女王只是一种象征。但有女王和王室在,就没有人敢乱来。王室起着国家稳定基石的作用,王室就是英国的定海神针。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共和国,但却是挂羊头卖狗肉,比皇帝还专制,所以大家就推翻了这个假共和,迎来了查理二世,让国王重新执政。

世界近代史上过好多国家都在爆发''革命''后废除了国王,但相当多的国家在废除了国王以后建立的政权都比国王更残暴、更独断,比如萨达姆之于伊拉克,霍梅尼之于伊朗。所以说英国人保留王室就是最聪明的选择,有了名义上的王室就没有人胡作非为。

恼羞成怒,英国工党再次提议废除英国王室,英国人为何就不答应?

三、契约精神。

谋士说协议算个屁,打江山重要还是协议重要。

所以说古代中国人看中三十六计,不重契约,统治者翻脸不认账的事层出不穷。在清帝退位的时候,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跟满清皇室签约,契约中满清答应退位,民国政府则给满清皇室以优待。

可是溥仪根本就没有把契约当回事,首先违约,在辫帅张勋的怂恿下复辟。而杀近北京的冯玉祥也来了个你不仁我不义,废除了跟清皇室签订的优待条款。

恼羞成怒,英国工党再次提议废除英国王室,英国人为何就不答应?

而这样的事在西方就很少发生,西方人非常认死理,重承诺,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契约精神的故事。

1797年7月15日,美国的一个农场,一个幼童不幸坠井死亡,农场主——孩子的父母伤心之余,在这口井的旁边建造了一个坟墓寄托哀思。后来因为家道中落,孩子父母不得不出让自己的农场,在出卖农场的时候附加一个条件,那就是无论何时不能动孩子的坟墓。

买主同意了孩子父母的要求,并写进了协议。一个世纪过去,农场的所有权几经变更,但这条协议不断写进新的契约,孩子的坟墓几经风雨,依旧完好。

1897年,这块土地被国家购买作为第十八任美国总统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将军的陵园,在建造总统坟墓时,孩子的坟墓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跟格兰特总统相伴而眠。

恼羞成怒,英国工党再次提议废除英国王室,英国人为何就不答应?

时间又过了100年,到了1997年,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百年的时候,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缅怀格兰特将军,听到有关的故事后感慨万千,他自己出钱将孩子的坟墓修葺一新,还叫人在孩子的坟墓旁立碑,把墓地的故事刻在石碑上,让它一代代流传下去。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让英国人严守承诺,把王室保留下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