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五代十國的方鎮割據勢力

五代十國是唐方鎮割據局面的繼續。朱溫、王建、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孟知祥、劉崇都是由節度使而帝;錢缪、楊行密、王審知、劉隐、馬殷、高季興都是由節度使而王(或國王)。在這些人為帝為王之後,他們的統治區内,是否就平安無事了呢?由于唐以來形成方鎮割據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條件,沒有多大改變,方鎮勢力如野草荊棘,還會在這塊土壤上重新生長起來。

“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五代十國的方鎮割據勢力

一、五代十國方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五代各王朝在形勢有利時,也曾采取過移易鎮帥,分割方鎮地盤,把某些方鎮降為防禦州、刺史州“直屬京”等措施,也曾頒布過毀城湟、拆防城之具等命今,以限制、削弱方鎮勢力,但由于王朝更疊頻繁,政局多變,這些措施所收的效果是有限的。

五代各王朝沿襲唐制,數州(或一州)設一軍,軍設節度使,兼任駐在州的刺史。節度使掌握軍權,政權,财權,往往專橫不法。所屬州、縣官雖多文人,因鎮使跋扈,形同虛設。五代各王朝對方鎮舉薦州、縣官的人數和奏辟幕僚的權力,曾作過限制,以防節度使結黨營私,又曾采取措施提高州、縣官的地位,以減弱方鎮勢力。由于五代各王朝年促祚短,這些措施得不到貫徹。宋初人說:“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确是事實。

“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五代十國的方鎮割據勢力

二、五代時期方鎮勢力的危害

後梁開平時,商州牙校李玫擅知州事。乾化時,蔡州指揮使王存俨為部将擁立為主。最大一次方鎮叛亂是魏博(治所在魏州,即今河北大名縣東北)兵變。郢王朱友珪纂位後,以楊師厚為魏博節度使。楊師厚支援均王朱友貞殺朱友珪,功成之後,封為邺王。楊師厚在魏州“矜功恃衆,驟萌不軌之意,于是專割财賦,置銀槍效節軍凡數千人”。如不是他死去,必将為患。他死後,朱友貞把魏博鎮分為天雄軍(治所仍在魏州)和昭德軍(治所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兩鎮,調平盧軍節度使賀德倫為天雄軍節度使,宣徵使張筠為昭德軍節度使,又将魏博将士府庫一分為二,半屬昭德軍,半屬天雄軍,以削弱父子相聚、族姻磐結的魏博牙兵勢力,引起了兵變。亂兵攻入賀德倫的衙門,殺了他的衛士,導緻了賀德倫降晉(河東李氏)。

在後唐李嗣源統治期間,多次鎮壓軍閥、軍校的叛亂。如:天成元年(926),登州刺史王公俨在魏州兵亂後,殺了青州監軍楊希望,與州将李謹等“謀據州城,以邀符節”。李嗣源任命王公俨為登州刺史,他不赴任。李嗣源便派霍彥威為新任青州節度使,斬了王公俨、李謹等八人。天成二年(927),李嗣源又親自鎮壓了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的叛亂,殺了朱守殷。

“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五代十國的方鎮割據勢力

李嗣源時最大的一次方鎮叛亂是劍南東川節度使董璋和劍南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的火并。董璋曾為朱溫養子,在後梁滅亡後,投靠後唐,參與伐蜀戰争,蜀平,為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孟知祥是後唐平蜀後派往成都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

樞密使安重誨對孟知祥不放心,派李嚴回成都,意在監督孟知祥,而孟知祥利用蜀人對李嚴的仇恨(他曾策劃滅蜀),殺死李嚴。安重誨又利用董璋鉗制孟知祥。誰知董璋也是個野心勃勃的軍閥。自唐以來,四川開鑿的鹽井甚多,董璋為了擷取鹽利,誘商人把東川鹽販往西川去賣。孟知祥為了對付東川鹽的入口,在漢州(州治在今四川德陽縣)設定三個榷場,向東川來的鹽商征稅,每年獲利七萬缗。由于稅重,使商人不願來回東西川販鹽。孟知祥和董璋因争利而演變為兼并。

後唐天成四年(929),李嗣源向孟知祥征助禮錢一百萬缗(相當于漢州鹽榷十四年的收入),孟知祥給了五十萬缗。李嗣源又派夏魯奇等人擔任遂、阆、綿州刺史,準備武力解決孟知祥。董璋以為後唐朝廷也在圖謀自己,先行叛亂。孟知祥跟着舉兵反。後唐讨伐失敗。後來,孟知祥打敗董璋,兼并了東川。東西兩川為孟知祥所有,為他稱帝準備了條件。

“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五代十國的方鎮割據勢力

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是一個野心畢露的軍閥。他本是行伍出身,當了節度使,可算是“暴獲富貴”。他看到幾朝皇帝都是由節度使升上來的,悟出一個道理,對人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甯有種耶!”當他為權臣所扼時,心裡憤憤不平,便畜聚亡命之使,收市戰馬,“有飛揚跋慮之志”。終于在天福六年(941年)起兵叛亂。失敗後被杜重威所殺。

後漢方鎮叛亂以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為禍首。他和杜重威都是後唐武将。兩人一同投降過契丹。契丹北撤,他們又歸附劉知遠,但賊心不死。劉知遠臨終時,對大臣們說,“要好好提防杜重威!”劉知遠死後,朝廷就誅殺杜重威及其子。李守貞聞訊,感到不安,他估計劉承祐初立,将相不和,沒有多大力量,于是舉兵叛亂。這時永興有牙将趙思绾作亂,風翔王景崇響應。王景崇、趙思绾共推李守貞為秦王,并引後兵為助,一時關西震動。王、趙、李聯合叛亂雖失敗,但使已經不穩定的後漢政局,更加搖搖欲墜。

“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五代十國的方鎮割據勢力

後周實行了整軍,加強了中央武裝力量,節度使不敢貿然發動叛亂。從後周的皇位不是被節度使春走這一點可以看出。

在南方,是有田覠、安仁義之亂,閩有留從效的自立,楚有劉言、王進逵、周行逢的割據。凡此等等,都屬于方鎮跋扈行為。

五代時期方鎮勢力的猖獗,還導緻地方政治的腐敗。他們擅征租賦,厚斂于民。如:後唐莊宗時,義武軍所轄祁、易二州,“不進戶口,租賦自贍本軍”。末帝時,房知溫鎮青州,“厚斂不已,積貨數百萬”。他們委政于軍校親吏,使郡政糜爛,史書說。“五代以來,領節旄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書,必自署親吏代判,郡政一以委之,多擅權不法。”此種情況,在各小國中也有。如:後蜀節度使多領禁兵,留在成都,其所鎮軍州,“委僚佐知留務,專事聚斂,政事不治,民無所訴。”

“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五代十國的方鎮割據勢力

三、方鎮勢力的由盛轉衰

可見,方鎮勢力的存在,必然敗壞中央和地方政治,使社會不安定,它是一種惡勢力。唐末五代方鎮勢力的氣焰嚣張,在唐末五代的長期混戰中,方鎮勢力開始走向反面,呈現了由盛轉衰的趨勢,而中央政權已逐漸研究出一整套摧毀方鎮勢力的制度。

例如:五代時由諸道選募曉勇以充實禁軍,是一時之舉,到宋代,發展成為“選練”制度。五代各王朝推行屯戍法以牽制方鎮勢力,到宋代,發展為“更戍”法,内外相維。五代時曾采取限制方鎮舉薦州、縣官人數等措施,到宋代,制定了支郡直屬京,由朝官知州、縣等制度,設立了轉運使、通判、監當官等職。北宋王朝完全剝奪了方鎮賴以生存的條件,摧毀了割據勢力。宋代的節度使,僅是虛銜了。

“諸侯強橫,令宰不能專縣事”:五代十國的方鎮割據勢力

參考文獻:

《續資治通鑒長編》

《舊五代史》

《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