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地曆史上盛産美女,被譽為皇後之鄉,出過25位皇後和9位皇妃!

此地盛産美女,被譽為皇後之鄉,出過25位皇後和9位皇妃!

1/九邊三絕

此地曆史上盛産美女,被譽為皇後之鄉,出過25位皇後和9位皇妃!

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元軍被趕出長城以北地區後,其殘存勢力一直企圖卷土重來。有明一代,北方的邊患也從未停止過。為了防禦北患,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亘萬裡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又名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偏頭關(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甯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嘉靖二十一年,《皇明九邊考》稱其為“九邊重鎮”(亦稱“九邊”)。

當年,在沿線防禦官兵中,還流傳有這樣一個順口溜:“薊州城牆、宣府校場、大同婆娘”,是為“九邊三絕”。薊州、宣府、大同三鎮,因靠近北京其地位尤為重要,人們才将這三鎮并稱的。

2/薊州城牆、宣府校場、大同婆娘

此地曆史上盛産美女,被譽為皇後之鄉,出過25位皇後和9位皇妃!

薊州鎮(今名薊縣,屬于天津市)的城牆,為名将戚繼光重新監修加強,因而修建得高大堅固,并且擁有立體的防禦系統,其防禦能力為明代九鎮長城之最,并多次成功擊退敵人進攻,是以“薊鎮的城牆”廣為流傳。

校場是古代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宣府鎮作為北方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每年朝廷的閱兵儀式均在宣府舉行。宣府的校場可以容納十幾萬軍隊展開演習,據說校場面積是當時北京城的六倍!故而宣府的閱兵校場極為壯觀,可以同時容納幾十萬軍隊接受檢閱,是以有“宣府校場”一說。

相較于薊州、宣府的城牆與校場,大同鎮的出名,就顯得有些另類了——因為婆娘。明隆慶年間,明蒙雙方終于化幹戈為玉帛,達成互市協定,互市貿易地便設在大同。位于南北貿易集散地的大同商業便開始迅速發展,是以大量青樓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加上大同女子極是漂亮且身懷絕技,故有“大同婆娘”一說。

3/皇後之鄉

此地曆史上盛産美女,被譽為皇後之鄉,出過25位皇後和9位皇妃!

其實,這裡的“婆娘”并非貶義,而是稱贊當地的美女多,就與陝北流行的“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樣。有人說“米脂的婆姨”,是因為沾了傳說中的美女貂蟬為米脂人的光,而大同的曆史上,确實是個盛産美女的地方。據相關史料不完全統計,大同曆史上曾經出過26個皇後,9位皇妃。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北齊文宣帝皇太後婁昭君與宋仁宗趙祯的曹皇後。

大同婦女人長得漂亮,再加上注重穿着打扮,就更加顯得豔麗奪目,是以才赢得了曆代封建帝王的垂青。除了上文介紹的婁昭君與曹皇後,見諸史書記載的皇後與皇妃還有:

此地曆史上盛産美女,被譽為皇後之鄉,出過25位皇後和9位皇妃!

婁昭君所生兩個女兒為東魏皇後;北周衛國公獨孤信七女為隋文帝文獻皇後;長女為周明敬皇後;四女為周元貞皇後;晉王李克用之妻劉氏、妾曹氏,先為王妃,李存勵繼位後冊封為皇太後、皇太妃;後晉皇帝石敬瑭之皇後李氏;後晉未帝石重貴之生母安氏,冊封皇太妃;後唐未帝李從可皇後劉氏;後漢皇帝劉知遠皇後李氏(李三娘):明朝正德皇帝納妃李鳳姐……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總之,大同籍内皇後、皇妃如此之多,真不愧為“皇後之鄉”。

正因為如此,明朝學者謝肇浙才在他的《五雜俎·卷四》中,對大同女子作出如此的評價:“九邊如大同,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而婦女之美麗,什物之精好,皆邊塞之所無有。市款既久,未經兵火故也。諺稱:薊鎮城牆、宣府校場、大同婆娘為三絕。”

4/大同為何出美人?

此地曆史上盛産美女,被譽為皇後之鄉,出過25位皇後和9位皇妃!

為什麼大同會有這麼多美人呢? 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曆史上的大同,無論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疆拓土的戰國時期、匈奴相持的漢代,還是北魏王朝,抑或是宋遼金相争,山西大同地區都是最主要的戰場,形成了多民族雜居的事實。另外,早在北魏時期,朝廷就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從人口進化論來講,定會産生優良人種,就是俗稱的混血,這是大同出美女的最主要原因。

古城大同乃北魏京都、遼金陪都、明清重鎮,是各類人才荟萃之地。特别是北魏時期,從天興元年春正月至、正平元年三月,北魏王朝先後五次強制遷徙各族人口于平城,開辟了鐵作、木作、紡織、釀酒、商業等作坊,各類優秀人才互通婚姻繁衍後代,子孫定會漂亮。

此地曆史上盛産美女,被譽為皇後之鄉,出過25位皇後和9位皇妃!

大同作為北魏都城98年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遷都時很多大臣不同意,孝文帝巧妙地利用一次“軍事演習”成功遷都,但是因為走得比較匆忙,是以很多宮女和妃子都留了下來。到了洛陽後,許多老臣奏請魏孝文帝恩準“夏回冬去”,即天熱時回大同,天涼時去洛陽,當時很多宮女也是“夏回冬去”。魏孝文帝知道這些人好逸惡勞,便恩準歸田,宮女們多配給渾源縣和應縣的邊防将士。當時的這種結合,也促進了優秀基因的結合,因而,他們的後代才會一個比一個漂亮。

(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