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國上将楊成武能文能武,老覃去年在《入朝首戰,三天殲敵1.7萬人,楊成武欣然賦詩,毛主席贊:詩如其人》一文中提到,楊成武勇冠三軍,有“軍中趙子龍”之稱;抗日戰争中,他在黃土嶺戰鬥中指揮擊斃了日軍統帥阿部規秀,又獲“白袍将軍”之譽,媲美于初唐名将薛仁貴。難得的是,他喜歡向毛主席學習,每有賞心樂事,便提筆賦詩,其《飛奪泸定橋》、《翻越夾金山》、《天險臘子口》、《憶黃土嶺之戰》以及入朝作戰後所寫的《紀念文登川反坦克戰詩三首》,全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此外,他結合自身豐富的實戰經驗,學習和研究了中外各種軍事著作,對軍事理論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出版了《楊成武軍事文選》。
真可謂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一代名将。
開國上将中,單論文采,大概以蕭克将軍最牛。
蕭克将軍著作了長篇小說《浴血羅霄》,一舉奪得了茅盾文學獎中的特别獎。
但《浴血羅霄》的暢銷量卻遜色于楊成武将軍的《楊成武回憶錄》。
1985年《楊成武回憶錄》公開出版。
書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以至于該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再版印刷發行。
話說,中共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委秘書黃澤生是該縣漆工鎮黃家村人。
老覃在這裡補充一下,漆工鎮可是英雄的故鄉,革命的聖地。
在這裡,不知走出過許多英雄人物。
其中,中國共産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争時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團的締造者方志敏,就是漆工鎮湖塘村人。
遙想當年,方志敏在漆工鎮的許村子建立了秘密農民協會,藉此為基礎,在1927年11月發起了弋陽、橫峰6萬農民年關大暴動,震驚國内外。
黃澤生所在的黃家村也走出過一個英雄人物——方志敏的表弟黃開湘。
黃開湘的母親方尚香是方志敏的堂姑,因為這個緣故,黃開湘與方志敏感情深厚,協助方志敏幹了許多大事,并在1926年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我們看古典小說《水浒》和《說嶽》,宋江身邊常伴李逵,嶽飛身邊跟有牛臯。
曾幾何時,黃開湘就在方志敏身邊充當了李逵、牛臯之類的角色,威風凜凜,不離左右。
黃開湘是箍桶匠出身,腰帶上常常别一把利斧。
這把利斧,除了削木做桶之用,還是黃開湘用來練武的兵器。
黃開湘自幼習武,長大後身高1.86,力氣驚人,自創了一套短柄斧法,有“短斧黃”之稱。
黃開湘第一次用利斧砍人,是在1929年。
該年初春,他陪同方志敏出席德興縣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
兩人從弋陽磨盤山出發,到了白馬嶺時,遇上了放哨的反動靖衛團。
敵人認出了方志敏,失聲驚呼:“他就是方志……”
“敏”字還沒說出口,黃開湘利斧揮出,那人的腦袋立刻搬家。
說時遲,那時快,黃開湘的斧頭又抵到了敵軍頭目的喉頭,威逼其下令他敵人放下武器,一舉端掉了這個敵軍哨所。
黃開湘“一把斧頭端了敵人一個哨所”的故事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成為了當地人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贛東北獨立團1成立後,黃開湘先是擔任了獨立團政委,在攻打景德鎮、鄱陽、湖口、都昌等戰鬥中表現出色,一把利斧殺敵無數,後來又當仁不讓地擔任了贛東北赤色警衛師師長之職。
1933年春,贛東北蘇區與中央蘇區連成了一片,黃開湘帶領贛東北赤色警衛師趕赴中央蘇區參加第四次反“圍剿”鬥争。
黃開湘這一走,從此就杳無音訊了。
黃開湘共有兄弟五人,兄弟五人都參加了紅軍。
可惜的是,他的四個弟弟均在殘酷的革命鬥争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即黃開湘離開家鄉奔赴中央蘇區之後,家裡隻剩下他的老母親方尚香、他的妻子和他未成年的女兒黃菊花了。
他的妻子後來為了尋找他,也遠離家鄉,一去不複返了。
紅軍長征後,敵人對中央蘇區和弋陽老區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報複。
黃開湘的老母親方尚香不得不帶着孫女黃菊花走上了乞讨為生的悲慘道路。
想想看,在那個年代,除了少數為富不仁的地主土老财,誰家又有什麼餘糧接濟别人呢?
是以,乞讨根本就不能維持生命。
沒有辦法,方尚香不忍看着孫女黃菊花活活地餓死,狠心把她送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她獨自一人回到了漆工鎮。
說起來,黃菊花給人家做童養媳的時候,才隻有7歲。
她每天天不亮就要起來做飯、洗衣服,還要到地裡幹農活。
這樣的苦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
方尚香回到了漆工鎮黃家村,看到家裡的房子已被敵人燒成了白地,不得不央人幫忙搭了個茅草棚,天天守望兒子黃開湘的音訊,一年又一年,守到1951年,孤獨地去世了。
江西省弋陽縣是在1949年5月3日解放的。1950年,江西弋陽縣檔案館曾來人調查過黃開湘的下落,但人浮于事,調查不夠深入,草草地下了這樣一個結論:“此人在長征途中吃不了苦,逃離革命隊伍,現下落不明。”
是以,方尚香老人是在悲憤和羞恥中離世的。
話說回來,楊成武将軍的《楊成武回憶錄》在1985年公開出版後,中共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委秘書黃澤生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當他看到楊成武在書中屢屢提到長征時期他的好搭檔、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時,不由在心裡直犯嘀咕。
因為,根據楊成武在書中提到“王開湘”的有關情況,他越看越覺得這位“紅軍紅四團團長王開湘”就是他的同宗先輩——“贛東北赤色警衛師長黃開湘”。
最終,他忍不住,把這一情況向縣委作了彙報。
縣委決定派時任縣黨史辦主任的李松河帶領一支調查小組赴京通路楊成武。
楊成武聽說來人可能是好搭檔、紅四團團長“王開湘”的家鄉人,不由大為欣喜,隆重地接待了李松河一行。
“紅軍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是否“贛東北赤色警衛師長黃開湘”呢?
說起來,這特征太好核對了。
楊成武一開口,就說“紅軍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是紅軍隊伍中威名赫赫的“斧頭将軍”,身高1.86米,上戰場與敵肉搏時,不用刺刀,專使利斧,而且,他的“斧頭将軍”的稱号,是周恩來和朱德總司令最先叫起來的。當時,周恩來摘下了自己手上的表送給他,說:“你們贛東北紅十軍給中央提供了這麼大的幫助,中央也沒有什麼東西送你們。我把我的這塊表送給你,給你這個‘斧頭将軍’。”朱德總司令惜才憐才,聽說黃開湘在戰場上喜歡用斧頭,就解下自己佩帶的手槍相贈,說:“這是從張輝瓒手中繳獲的槍,德國貨,送給你,今後不要用斧頭肉搏了。”
為什麼會把“黃開湘”寫成了“王開湘”呢?
楊成武非常不好意思地說:“你們江西弋陽口音中,‘王’‘黃’不分,他說他叫‘黃開湘’,但我們都聽成了‘王開湘’。”
說到這裡,楊成武更加不安,他沉默了好一會兒,說:“黃開湘就是喪生于朱德總司令贈予的德國造六輪手槍上的,死因被定為自殺。自殺是件極不光彩的事,是以,他死後沒有舉行追悼會,沒有被定為烈士,墳前沒有花圈,也沒有墓碑。但我始終認為他是個意志堅定的同志,不可能自殺。何況,長征已經勝利,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他更不可能自殺。他死後,被葬在陝西甘泉縣羅漢川洛河之畔,我帶領警衛員用木闆做了一塊墓碑,寫上‘紅軍團長王開湘之墓’,豎在了他的墳前。”
那麼,黃開湘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楊成武回憶說:“1935年11月,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會師,我和黃開湘興沖沖地趕到中央駐地甘泉縣象鼻子灣村參加全軍團以上幹部會議,走了50多裡路,出了一身大汗,卻遇雨被淋了個通透,雙雙病倒。黃開湘發燒高達40度,不斷說胡話,夜裡在昏迷中,扣發了壓在枕頭下面的六輪手槍,頭部中彈……”
楊成武再次強調:黃開湘意志堅定,參加革命10年,在困難面前從不動搖,這次事故一定是發高燒神志昏迷時發生的意外。
楊成武感慨地說,在長征路上,在大渡河畔,黃開湘身為紅四團團長,帶領全團将士一晝夜飛奔240裡,勝利奪取了泸定橋,這是何等的艱辛危難,何等的英勇神武!在臘子口之戰中,軍委指令紅四團必須在“三天之内奪取臘子口,掃清前進中阻攔之敵”,黃開湘連續組織了5次進攻,與敵激戰了10多個小時,眼見戰事陷入膠着狀态,他親自帶領兩個連,每個人别了十多顆手榴彈,趁着夜色,攀爬上了崖壁,實施迂回突襲,舍生忘死,終于一擊潰敵。事後,毛主席曾高興地說:“有斧頭将軍開路,我們就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
誰能想得到?就是這樣一員威風八面的虎将,竟然在病榻上稀裡糊塗地離世了。
楊成武一字一句地說:“黃開湘是長征的英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
知道黃開湘還有一個女兒,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楊成武異常揪心,先後兩次派人到弋陽尋找。
黃開湘的女兒黃菊花,這位黃家五位紅軍烈士留下的唯一後代,活得很苦。
她做童養媳的丈夫因病去世後,她被那戶人家轉賣給了邵坂村的邵育科。
邵育科是個“紅孩子”,14歲就參加了紅軍的兒童團,他給紅軍送過信、站過崗、傳遞過情報,土改時當過弋陽縣邵坂鄉的鄉長。
但“黃開湘是長征隊伍的逃兵”的虛假資訊使黃菊花和邵育科夫妻在别人面前擡不起頭。
楊成武兩次派人來找黃菊花,真相大白了。
黃菊花的父親不但不是“逃兵”,還是紅軍英雄團的團長、革命的大功臣,鄉親們都鼓勵她去找楊成武或找政府解決家裡的實際困難。
楊成武派來的人也給黃菊花留下了楊成武的聯系位址和電話号碼,叮囑她:你作為英雄黃開湘唯一的後代,有什麼困難和要求盡管提。
黃菊花拒絕打這個電話,也沒有到政府申訴過自己的困難。
她說:與革命先烈抛頭顱灑熱血的壯烈行為相比,我家這點困難算什麼?我如果向政府提要求,那就是給父親抹黑啊。
黃菊花去世後,她的6個子女也遵照她的遺願,沒有政府提要求,都在鄉下做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