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邱清泉戰死後,2位夫人帶子女逃難,被解放軍認出後,兒子很淡定

人不管怎樣,都要為後世留下來一點東西,而若這些東西能成為對後代的一種庇護,那一定是幸運的。邱清泉(1902年—1949年),男,漢族,字雨庵,浙江永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将(戰死後追贈二級上将),抗日愛國将領,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人。

邱清泉性格特立獨行,暴躁狂妄,打起仗來又不要命,人稱“邱瘋子”。這連同他文化功底深厚,精通英、德文,擅詩文,喜好軍事學術研究和詩詞創作一起,成為了他為後世留下來那點東西,也很幸運地成為了他死後對後代的一種庇護。

邱清泉戰死後,2位夫人帶子女逃難,被解放軍認出後,兒子很淡定

邱清泉是在昆侖關戰役中成名的,“邱瘋子”的雅号也是在那場戰役中得到的。

昆侖關戰役為抗日戰争的大型戰役之一,也是桂南會戰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規模部隊的一場戰役。主要地點位于中國廣西戰略要點昆侖關。

1939年11月15日,日本軍在北海灣龍門港登陸,攻占欽州、防城後,以一個師團又一個旅團的兵力于24日沿邕欽公路北犯侵占南甯。12月4日進占昆侖關,桂南會戰打響。國民政府調集四個戰區五個集團軍的兵力參加桂南會戰,以確定桂越國際交通線的安全。第三十八集團軍中央軍第五軍奉命主攻昆侖關,12月18日淩晨戰鬥開始打響。

邱清泉時任第五軍新22師師長,負責組訓新兵,他的上級是杜聿明,第五軍副軍長、代軍長。12月16日,第5軍在杜聿明率領下發動反攻。邱清泉原本奉命移防長沙,突然接到指令增援昆侖關。他率兵掉頭南下,并于當日開赴戰區,搶先敵軍到達昆侖關以南的五塘,果斷奇襲日軍,占領六塘,截斷日軍退路。

邱清泉戰死後,2位夫人帶子女逃難,被解放軍認出後,兒子很淡定

日軍抽調精銳部隊向五塘增援,邱清泉将計就計,以一團兵力與敵正面周旋,誘敵深入,将主力埋伏兩旁高山,并命工兵炸毀五塘、六塘之間的大橋。結果日軍中計,被從高地上沖下的中國軍隊以泰山壓卵之态打了個潰不成軍,隻能丢掉車輛與重武器,退向兩旁山地躲避,公路上堆滿了各式車輛,各種輕重武器以及累累敵屍。邱清泉随後指揮裝甲部隊從山林中呼嘯而出,開足馬力在敵陣中橫沖直撞,就像是在痛快淋漓地砍瓜切菜。

“瘋子”的名聲就這樣被打了出來,12月30日第五軍第三次攻克昆侖關,殲滅第21旅團5000餘人,21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士官死亡達85%以上,擊斃敵少将旅團長中村正雄。戰後,邱清泉獲頒四等寶鼎勳章,認為這是他平生最暢快淋漓的一仗,不禁賦詩一首:

歲暮克昆侖,旌旗凍不翻。

天開交趾地,氣奪大和魂。

烽火連山樹,刀光照彈痕。

但憑鐵和血,胡虜安足論。

邱清泉戰死後,2位夫人帶子女逃難,被解放軍認出後,兒子很淡定

這一年,邱清泉37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文武之道一張一馳,人生之道也是這個樣子。詩,不是人人都會寫的,是以,能讓人們更長久地記住那些會寫詩的人的名字。雖不是有意而為之,但詩的柔情曾經溫暖過邱清泉那顆“瘋子”的心,而人們也因詩記住了邱清泉“瘋子”的名。更重要的是,人們記住了邱清泉曾是一名抗日愛國将領。

淮海戰役,面對的是強大的解放軍,邱清泉的上級仍是杜聿明,邱清泉仍“瘋子”般地狂傲着,黃百韬兵團覆沒後,杜聿明率他和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這時,他手下還有10萬人馬,是杜集團中實力最強的一個兵團,他有恃無恐,還對參謀長李漢萍說:“現在是海闊天空,任我高飛!”

這一年,邱清泉已經46歲,但還不懂得“剛易折、柔易曲”的道理,還想“甯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結果是他死了,被擊斃了。

1949年1月6日下午3點,粟裕集中華東野戰軍10個主力縱隊和上萬門火炮,對杜聿明集團發動了總攻。邱清泉在警衛營保護下向南突圍,淩晨時分到達張廟堂(亦稱張廟台)第二零零師指揮所,最後陣亡于張廟堂村東南約四百多米的一片農田裡。

當時,邱清泉被一長串機槍子彈掃射過來,胸部連中七彈,屍體後由民工擡出,經辨認确是他本人無疑。解放軍念他曾抗日有功,将他殓棺埋葬,還在他的墓前豎了一木牌,上寫:“樂清(永嘉)邱清泉之墓。”

此時,邱清泉的一生被一抔黃土劃上了句号,但他的後代卻因為他的“瘋子”性格分明比别人多出了些許幸運。

邱清泉戰死後,2位夫人帶子女逃難,被解放軍認出後,兒子很淡定

邱清泉有兩位夫人,原配黃氏,是邱清泉的同鄉。1920年,18歲的邱清泉依父母之命迎娶黃氏,1923年,生子國賢。其後,邱清泉投考黃埔軍校,投筆從戎,很少回家,1929年南京與葉蕤君結婚,生有3男:邱國渭和邱昆侖(另一位不詳);2女:邱莉娜和邱莉娃。

1949年南京解放後,邱清泉的二位夫人黃氏和葉蕤君帶着6個子女逃難,在福建被解放軍認出,當了俘虜。兩位夫人很是慌張,但解放軍卻說邱清泉抗日有功,不僅沒有為難他們,還給予他們優待。告訴他們想去哪裡都可以,并給他們開具了通行證,發放了路費。

這一幕使邱國渭深受感動,覺得自己完全可以信任解放軍,進而做出了這樣一個決定:留在大陸,回上海繼續讀書,完成學業。1930年出生的他,随家人逃難前,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外語系學生,當時已經19歲。因為這個決定,他讓自己和母親以及弟弟妹妹們就此分離,母親以及弟弟妹妹們此後去了台灣,他們之間隻能隔海相望,而他的人生也是以有了另外一番景緻。

1952年,邱國渭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配置設定到上海圖書館,做外文書籍的采編工作。在這裡,他認識了一位姑娘,有了幸福的愛情。姑娘長相漂亮,追求者衆多,還是袁世凱的後代,但唯獨看中了他。理由是他比别人“老實”。婚後,他們有了3個孩子,但到了七十年代,夫人卻在一次帶學生下鄉勞動時因病去世,把3個年幼的女兒留給了他一個人。

邱清泉的兒子和同僚

邱國渭獨自默默承受,同僚寫的回憶文章說他“住在溧陽路那邊假三層的房子,樓下住的是複旦中文系的老教授。對這一切,他都不吭聲”(武重年 馬長林 《我所知道的邱清泉之子邱國渭》,世紀雜志,2018年04期),硬是把生活的苦難給熬過去了。十八年代,他到複旦分校做兼職教師,還提拔為外文采編部副主任。後來,他的三個女兒也都到了美國讀書,他也去了美國定居。

在被提拔為外文采編部副主任後,邱國渭還擔任過上海市政協六屆委員,但他的同僚卻說,“他本人對這些其實都不感興趣,他一直對政治不感興趣,是以從來沒有去開過會”。而他的母親以及弟弟妹妹,在台灣不久便去了美國,一直旅居美國。十八年代時,他的母親葉蕤君曾回大陸探親,還曾到杭州拜訪過邱清泉的堂弟邱清華,隻是回美後沒幾年時間,葉蕤君就去世了。是以,他去美國,也算是為了同分别了幾十年的親人相聚。

曆史,在這裡變得靜悄悄地,沒有了“瘋子”。幸運嗎?已經是夠幸運的了,幸運的是人們在大是大非裡對于英雄的共同尊重——愛國,可以是一個人的幸運,也可以是大家共同的幸運!

邱清泉戰死後,2位夫人帶子女逃難,被解放軍認出後,兒子很淡定

最後,還需贅述的是:在新近拍的《大決戰》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邱清泉的部隊被圍,他感到突圍無望,就拿院子裡的一棵樹出氣,并對手下的兩個将領說是這是為他們找出路,讓他們把院子裡的樹給砍了。那兩個将領因為沒吃飯,不想幹,樹雖是被砍了,卻沒明白他的意思。砍一棵院子裡的樹就能找到出路嗎?顯然,這是電視劇的虛構,邱清泉不至于迷信到了這個程度——院子在很多時候被了解為“口”,而口中有木一般會被了解為“困”。

邱清泉父母

舉一個例子吧,是邱清泉有名的轶事。從德國留學回來的他,喜歡上了牧羊犬,并帶回來了兩隻。後來,他得知四川軍閥鄧錫侯很喜愛養狗,家裡養了很多條重慶犬,就非要讓自己的牧羊犬與鄧錫侯的重慶犬決勝負。

這場關于狗的打架結果雖然是邱清泉的兩條牧羊犬不敵,一死一傷,但從中不難看出邱清泉好鬥并在乎勝敗的軍人性格,而一個把太多精力放在這上面的人,一般是在乎或者留意不到“困”的。是以,作為軍人的邱清泉的瘋子性格,不會讓邱清泉在窮途末路上還有那種心思,那個有關砍樹的鏡頭,隻能是被一笑而過了。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