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初三大疑案探秘: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

太後下嫁、順治出家及雍正奪嫡(奪儲),被稱為清初三大疑案,長期在我國民間流傳。辛亥革命後,逐漸成為清史學家的研究課題。近年來,随着太後下嫁,尤其是以雍正奪儲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不斷湧現,這些傳說更加引起人們的興趣。

三大疑案何疑之有?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

順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掌握清朝軍政大權、圖謀帝位的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衮,自稱皇父攝政王,公然行使皇帝的職權,為奪取帝位作準備。當時,江南地區一些具有強烈反清意識的文人士大夫,出于诋毀清朝最高統治者的目的,聲稱順治帝的生母孝莊太後已下嫁多爾衮,是以後者才改稱皇父。太後下嫁之說由此而起,從江浙向各地傳播,并不斷被增添新的内容,如說多爾衮大權在握,企圖稱帝,而孝莊太後與順治帝乃孤兒寡母,勢單力薄,為保住順治帝的皇位,孝莊太後被迫依循滿族入關前的舊俗,下嫁給小叔多爾衮等等。

清初三大疑案探秘: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

孝莊太後

事實上,孝莊太後在擁立幼子福臨稱帝,及其後保護皇兒,與觊觎帝位的多爾衮進行較量的長期鬥争中,不僅富有謀略,還始終得到滿洲八旗中實力最強的兩黃旗大臣有力支援;兩位滿洲貴族元老,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也站在這對母子一邊。而多爾衮盡管位高權重,但實際所掌握的八旗兵力與擁有的實力,都還不足以同孝莊母子相抗衡。是以,他雖然朝思暮想,急不可耐,卻一直不敢付之行動,将順治帝取而代之。既然孝莊太後在與多爾衮的較量中并非處于劣勢,也就沒有必要以下嫁為手段,來保住順治帝的皇位。

關于太後下嫁問題,清史學界至今尚未取得共識,症結在于如何了解多爾衮自稱皇父一事,這需要繼續研究。

與其他兩件疑案相比,順治出家一事,應當說早已真相大白了。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君主,多爾衮死後,他于13歲親理政事。這位少年天子是一位愛情至上之人,他不滿意孝莊太後為維護滿蒙貴族聯盟而給他標明的蒙古後妃,并将其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順治帝熱衷于漢文化,十分重視滿漢地主階級聯盟,同時卻較為忽視滿族文化習俗,不能團結好滿蒙貴族。對此孝莊太後與兩黃旗重臣無不憂心忡忡,認為這将有損清朝的統治。

清初三大疑案探秘: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

順治帝

雙方沖突日漸尖銳的情形下,順治帝更加沉湎于與董鄂妃的戀情,而且逐漸好佛,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脫。

順治十五年(1658年)初,董鄂妃之子病亡;十七年八月,董鄂氏也撒手人寰。連遭兩次沉重打擊,加之與母後在政治上的分歧,順治帝萬念俱灰,竟産生出家之想,一度準備剃發為僧。順治十八年(161年)正月初七日,百愁難解的福臨終因患痘疹而卒,年僅23歲。

董鄂妃去世後,順治帝曾令五台山高僧建立道場,禮佛悼亡,他本人為此也欲駕幸五台,但因痘疹突發,未能成行。清初著名詩人吳梅材寫有《清涼山贊佛詩》,即吟詠此事。後人将上述有關事實和該詩中個别詩句相聯系,附會為順治帝并未死于痘疹,而是去五台山削發為僧。他們還以孝莊太後及康熙帝都曾臨幸五台為證,說這是為了探望親人,等等。

三十年代初,清史學家孟森先生發表《世祖出家考實》一文根據大量史實,對這一傳說做了詳盡而有說服力的分析,使問題得以澄清。至于孝莊太後與康熙帝前往五台山,是因孝莊笃信喇嘛教,朝拜五台是她多年的夙願。康熙帝與祖母感情笃深,他除陪伴祖母去五台山外,其後又數次前往,以示不忘祖母遺願,并有團結蒙古貴族的政治用意。

三大疑案中傳播最廣,幾至老幼皆知者,當屬雍正奪儲一案,其實際情況究竟怎樣?

清初三大疑案探秘: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

雍正帝

康熙帝玄烨早年,曾冊立嫡子胤礽為皇太子,因胤礽品行不端,并企圖搶班繼位,經過兩立兩廢,最後被終生軟禁。儲位虛懸之下,衆皇子展開隐蔽而又激烈的争奪,不僅影響到王朝政治的穩定,康熙帝也為之身心交瘁,痛苦不堪。

在認真總結建儲的沉痛經驗教訓後,康熙帝拟定秘密建儲計劃,暗定皇十四子允禵做接班人;為對他進行考驗和鍛煉,任命他為撫遠大将軍,以驅逐侵擾西藏的準噶爾部軍隊。允禵勝利完成驅準保藏任務,又被派往甘肅西部,主持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的軍務。允禵所建功勳及其在朝中的威信,都已大大超過其他皇子,秘密建儲計劃正在順利進行。

然而,人有旦夕禍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玄烨因感冒引發心(腦)血管病,猝然離世。由于他施行的是秘密建儲計劃,從未公開宣布允禵是皇位繼承人,傳位于允禵的密诏存放處又無人知曉,緻使當時主管京師警衛的步軍統領隆科多,乘機假傳聖旨,以武力擁戴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即雍正帝。

清初三大疑案探秘: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

雍正繼位一事存在很多疑點,一直引起人們的猜測。他繼位後已将關鍵性材料全部銷毀,進而為後人研究這樁公案造成困難。

不過,相信随着一些新的間接材料的發現,及對現有材料的進一步分析,人們對于雍正奪儲問題的認識,終将逐漸接近曆史真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