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四川是個多災多難的城市,好幾次差點亡省,但無論多麼難,川軍從未負國,今天再介紹一位川軍名将饒國華。
饒國華(1895—1937),字弼臣,出生于四川資陽一戶農民家庭,自幼在村中讀私塾。他17歲投身于孫中山先生上司的民主革命洪流,參加了新軍,從一名夥房兵做起,後升為排長。
在排長任内他仍好學不倦,并且特地請一位士兵每日跟在他身邊,如見他稍有倦怠便立即向他大呼:“國華,國華,國家颠危至此,汝不淬砺精神,由懵懵乃爾乎?”

他在軍旅十餘年的期間由排、連、營、團、旅長直到升為師長但是始終日日勤學,不敢稍有懈怠,他說:“英雄彪炳之事功,基于聖賢誠實之學問,我雖不敏,也有那個志向。”
結婚後數年,妻子藍紫仙見自己長久未生男孩,勸他納妾,他堅不同意,有一次參加宴席發現又妓女在座,後悔的發誓再也不輕易參加宴席。
蔡鄂發起護國戰争之後,四川陷入軍閥混戰之勢,饒國華也卷入其中,連年混戰帶給了他極大的痛苦,他幹脆皈依佛門,落發為僧,從此不問世事。
1923年,在川軍藍世钲的盛情邀請之下,饒國華還俗,3年後饒國華參加北伐戰争,履立戰功,成為聞名一時的川軍名将。
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他上書請纓,出川抗日,每有集會,必慷慨陳詞:“不驅逐倭寇出境,誓不還鄉! ”此時的他或許已經預言到了:此行一去再無歸途!!
當時川軍被人看不起,不但裝備極差,風評更是不佳,當年人人戲稱:“川軍兩支槍,一支步槍一支煙槍”,許多将領都曾拒絕給予川軍整補,饒國華面對寒冷、饑餓,沒有抱怨喊苦,毅然投身抗日大軍。
那時,淞滬戰場已淪陷,日軍大将松井石根率8個師兵分四路進攻南京,并在海空軍掩護下,直趨安徽蕪湖,威脅南京。能征善戰的川軍将領饒國華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負責鎮守廣德一地護衛南京。
11月22日,日軍牛島師團由飛機大炮掩護,由太湖分乘百餘艘汽輪,橡皮艇直下宜興、長興,直撲廣德而來。饒國華指揮第433旅佟毅部在廣德前方約60裡的泗安占領陣地,與日軍展開戰鬥。
日軍出動機械化部隊,仗恃火力優勢,動用飛機27架輪番轟炸。在工事盡毀、城垣崩壞、三面受圍的情況下,饒國華與将士一起奮殺頑敵,浴血苦戰連續三天三夜苦戰,最後寡不敵衆,泗安失守。
與此同時,日軍主力沿吳嘉公路直奔廣德,饒國華得知後率領第433旅奔赴廣德前方約五裡的界牌,阻擊日軍,而饒國華師長身先士卒,親率特務連,沖入敵陣與日軍展開肉搏戰,雖不幸腹部中彈,仍是喊殺不止。
最後,饒國華僅剩有一營官兵,被重重圍困于十字鋪據點,此時日軍不進逼,一再勸降,但饒國華威武不屈,對部下疾呼:“現在正是軍人報國的時候,我們要為國争光,流盡最後一滴血!”
1937.12.1日,他揮淚寫下絕命書:“驅敵出境,複我國魂!今自決于城,雖死無恨。”最後盤腿坐在一塊卧毯上,泰然自若的自戕殉國,而他的川軍部隊也一同奮力抗擊日軍,最後全數陣亡。
饒國華犧牲的消息傳開,舉國悲痛,全國抗日軍民決心以饒國華将軍為榜樣,川軍士氣倍增,最壯烈的莫過于王銘章在滕城保衛戰中率領川軍全城殉國。
饒将軍的遺體運送回川,途經各地時,各界人民都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大會,後追贈他為陸軍上将,并予以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