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帝的退位诏書究竟說了什麼?其中一句話保住了中國一半領土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清帝的退位诏書究竟說了什麼?其中一句話保住了中國一半領土

1912年2月12日,是個特别的日子。

在故宮的養心殿裡,隆裕太後帶着六歲的宣統皇帝,召開了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次禦前會議。在凝重壓抑的氣氛中,隆裕太後接過了袁世凱奉上的《清帝遜位诏書》,神态黯然的宣讀起來,随後便淚如雨下。

大清帝國就這樣無聲的走完了它自己的旅程,《清帝遜位诏書》不僅标志着清朝的滅亡,也終結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社會。

這篇遜位诏書并不算長,隻有三百多字,也許六歲的宣統皇帝根本不清楚,诏書中所寫何意。

清帝的退位诏書究竟說了什麼?其中一句話保住了中國一半領土

現将清帝遜位诏書抄錄如下: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讨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确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國體一日下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張于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内審輿情,特率皇帝将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内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欤?欽此。

對于這樣一篇文情并茂的诏書,究竟出自誰手?隆裕太後是不谙世事之人,宣統皇帝年僅六歲,二人均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大多數學者認為,此诏書出自末代狀元張謇之手,當然诏書雖出自張謇之手,但也需隆裕太後和宣統皇帝同意。

此篇诏書避免了流血犧牲,讓大清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謝幕,也讓革命的代價大大降低,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其中的一句話“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更是保障了國家的統一,當然這句話是在袁世凱的授意下而加入的。

由于清朝所實行的民族政策,清朝皇帝是滿漢蒙藏回,五個主要民族共同的皇帝,進而奠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

清帝的退位诏書究竟說了什麼?其中一句話保住了中國一半領土

清朝晚期,孫中山、黃興等組成的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的口号。在同盟會的早期,也隻是意在“漢地十八省”;在此後才提出五族共和。

正是遜位诏書中,這一句至關重要的話,保全了東三省、蒙古(包括外蒙)、新疆和西藏,避免了民族分裂和流血犧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