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帝的退位诏书究竟说了什么?其中一句话保住了中国一半领土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清帝的退位诏书究竟说了什么?其中一句话保住了中国一半领土

1912年2月12日,是个特别的日子。

在故宫的养心殿里,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在凝重压抑的气氛中,隆裕太后接过了袁世凯奉上的《清帝逊位诏书》,神态黯然的宣读起来,随后便泪如雨下。

大清帝国就这样无声的走完了它自己的旅程,《清帝逊位诏书》不仅标志着清朝的灭亡,也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社会。

这篇逊位诏书并不算长,只有三百多字,也许六岁的宣统皇帝根本不清楚,诏书中所写何意。

清帝的退位诏书究竟说了什么?其中一句话保住了中国一半领土

现将清帝逊位诏书抄录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对于这样一篇文情并茂的诏书,究竟出自谁手?隆裕太后是不谙世事之人,宣统皇帝年仅六岁,二人均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大多数学者认为,此诏书出自末代状元张謇之手,当然诏书虽出自张謇之手,但也需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同意。

此篇诏书避免了流血牺牲,让大清以一种体面的方式谢幕,也让革命的代价大大降低,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其中的一句话“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更是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当然这句话是在袁世凯的授意下而加入的。

由于清朝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清朝皇帝是满汉蒙藏回,五个主要民族共同的皇帝,进而奠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

清帝的退位诏书究竟说了什么?其中一句话保住了中国一半领土

清朝晚期,孙中山、黄兴等组成的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在同盟会的早期,也只是意在“汉地十八省”;在此后才提出五族共和。

正是逊位诏书中,这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保全了东三省、蒙古(包括外蒙)、新疆和西藏,避免了民族分裂和流血牺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