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守卫南京的四川抗日名将,全军阵亡,以国葬标准下葬

前面说过,四川是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好几次差点亡省,但无论多么难,川军从未负国,今天再介绍一位川军名将饶国华。

饶国华(1895—1937),字弼臣,出生于四川资阳一户农民家庭,自幼在村中读私塾。他17岁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洪流,参加了新军,从一名伙房兵做起,后升为排长。

在排长任内他仍好学不倦,并且特地请一位士兵每日跟在他身边,如见他稍有倦怠便立即向他大呼:“国华,国华,国家颠危至此,汝不淬砺精神,由懵懵乃尔乎?”

守卫南京的四川抗日名将,全军阵亡,以国葬标准下葬

他在军旅十余年的期间由排、连、营、团、旅长直到升为师长但是始终日日勤学,不敢稍有懈怠,他说:“英雄彪炳之事功,基于圣贤诚实之学问,我虽不敏,也有那个志向。”

结婚后数年,妻子蓝紫仙见自己长久未生男孩,劝他纳妾,他坚不同意,有一次参加宴席发现又妓女在座,后悔的发誓再也不轻易参加宴席。

蔡鄂发起护国战争之后,四川陷入军阀混战之势,饶国华也卷入其中,连年混战带给了他极大的痛苦,他干脆皈依佛门,落发为僧,从此不问世事。

守卫南京的四川抗日名将,全军阵亡,以国葬标准下葬

1923年,在川军蓝世钲的盛情邀请之下,饶国华还俗,3年后饶国华参加北伐战争,履立战功,成为闻名一时的川军名将。

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他上书请缨,出川抗日,每有集会,必慷慨陈词:“不驱逐倭寇出境,誓不还乡! ”此时的他或许已经预言到了:此行一去再无归途!!

当时川军被人看不起,不但装备极差,风评更是不佳,当年人人戏称:“川军两支枪,一支步枪一支烟枪”,许多将领都曾拒绝给予川军整补,饶国华面对寒冷、饥饿,没有抱怨喊苦,毅然投身抗日大军。

那时,淞沪战场已沦陷,日军大将松井石根率8个师兵分四路进攻南京,并在海空军掩护下,直趋安徽芜湖,威胁南京。能征善战的川军将领饶国华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负责镇守广德一地护卫南京。

守卫南京的四川抗日名将,全军阵亡,以国葬标准下葬

11月22日,日军牛岛师团由飞机大炮掩护,由太湖分乘百余艘汽轮,橡皮艇直下宜兴、长兴,直扑广德而来。饶国华指挥第433旅佟毅部在广德前方约60里的泗安占领阵地,与日军展开战斗。

日军出动机械化部队,仗恃火力优势,动用飞机27架轮番轰炸。在工事尽毁、城垣崩坏、三面受围的情况下,饶国华与将士一起奋杀顽敌,浴血苦战连续三天三夜苦战,最后寡不敌众,泗安失守。

与此同时,日军主力沿吴嘉公路直奔广德,饶国华得知后率领第433旅奔赴广德前方约五里的界牌,阻击日军,而饶国华师长身先士卒,亲率特务连,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虽不幸腹部中弹,仍是喊杀不止。

守卫南京的四川抗日名将,全军阵亡,以国葬标准下葬

最后,饶国华仅剩有一营官兵,被重重围困于十字铺据点,此时日军不进逼,一再劝降,但饶国华威武不屈,对部下疾呼:“现在正是军人报国的时候,我们要为国争光,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7.12.1日,他挥泪写下绝命书:“驱敌出境,复我国魂!今自决于城,虽死无恨。”最后盘腿坐在一块卧毯上,泰然自若的自戕殉国,而他的川军部队也一同奋力抗击日军,最后全数阵亡。

饶国华牺牲的消息传开,举国悲痛,全国抗日军民决心以饶国华将军为榜样,川军士气倍增,最壮烈的莫过于王铭章在滕城保卫战中率领川军全城殉国。

饶将军的遗体运送回川,途经各地时,各界人民都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后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并予以国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