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究 “有道則出,無道則隐”,恰好生在西漢末東漢初的儒生王良很信奉這句話,是以在前期因社會無道而選擇了歸隐。後來光武帝即位,聽說了王良,就征召他入朝為官。而當官後的王良,則顯得很是奇葩,竟然把一家大小都扔在了農村,孤身入朝。他的家人,完全沒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機會,繼續在農村過苦日子。

當時在京師為官的王良,既沒有府邸,也沒有奴婢,唯一的結發妻子還在老家務農。有次司徒史鮑恢出差,正好路過王良的家鄉蘭陵縣。于是就特意到王良家去看個究竟,想知道為何王良不帶家人進京。
當他到了王良的鄉裡,頓時大吃一驚,因為他看到整個村子裡都沒有一座像樣的府邸。他多方打聽,才找到王良家。擺在眼前的景象,讓他更加難以置信。兩間普通的茅草房及籬笆院牆、木栅欄門,門前綠樹成蔭,院裡菜成垛,水滿缸,雞啄食,完全是一派農家景象。
正在這時,一婦人周身粗布衣裙,拉着一捆木柴走了過來。鮑恢對她說:“我是司徒史,特意來取書信,要見您家夫人。”但誰知這個婦人卻回答說:“我就是,因為苦于勞作,沒有書信。”鮑恢聽了她的回答着實一驚,趕緊下拜行禮。
鮑恢離開之後,将自己的所見所聞傳了出去,言語間無不表示對王良的崇敬。後來,聽到這件事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贊王良的。
當然,王良如此對待家人,并不是有意讓家人受苦,而是真心不願意在朝為官。如果不是光武帝強行征召,估計他也不會去朝廷做官,而是和家人一起在村子裡過苦日子。
後來,王良因為工作勤勉、認真,身體就撐不住了,于是上書請求回家養病。由于他的功勞非常大,劉秀便準了他的假。一年之後,皇帝又下旨要求其複職。接到旨後,王良習以為常地就出發了。
當他路過荥陽時,想起了這裡有自己的一位故友,就去拜訪了他。可是結果讓他很震驚,他的朋友竟然将他拒之門外,而且還傳出話來說:“不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一語驚醒夢中人,王良終于想起了自己不去朝廷為官的初衷,當天就寫了辭職信,并回到了家鄉。
後來光武帝多次下诏,邀其回朝為官,但是王良均以身體有疾而推脫。後來光武帝到山東巡察,聽說王良病重,立刻派特使前往探望。也就是這一次生病,王良沒有緩過來,在自己的老家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