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今天的頭條沒有視訊,隻有圖文。因為我覺得,隻要一張圖檔,就可以支撐起今天的話題。來,上圖: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震撼嗎?這不是PS的圖檔,這是沃爾沃在國内策劃的一次“疊疊樂”展示——在一台沃爾沃XC60的頭頂上,再垂直堆疊了另外6台XC60。結果就是大家所見的這個場景。

這是一次廣告拍攝,在廣告裡,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進階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先是坐在最底下的那台XC60的車内,通過手機和李書福董事長連線視訊,直到起重機疊到頭頂的第6台車時,袁總才從車内從容地走出——沒錯,這時候車門竟然還能正常打開。

門能打開,說明變形量在一個很可控的範圍内。在試驗期間,現場專業人員通過雷射測量比對,記錄了“承壓車”的車頂變形情況。

結果是第一台XC60壓上車頂的時候,承壓車的車頂高度變化值稍大,為15mm;從疊上的第二台車開始,車頂變形量就逐漸趨向微小,第5、6台車疊上去後,變形量僅有1mm。

所有6台車疊放完成後,靜置了24個小時,這時車頂高度總變形25mm,然後将所有疊放車去掉後,車頂變形量回彈至10mm。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概括:經過6台XC60“壓頂”一天後,被壓的XC60車頂變形量隻有1厘米。在這個變形量下,乘員艙的完整性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傷害。

上面這個試驗,明顯展示的是車頂抗壓能力(留意承壓車的車底是有剛性柱支撐的,是以懸挂、輪胎并未變形,所有壓力都是由車體、車頂承受的)。

車頂抗壓能力有什麼現實意義?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翻車時的安全性。如果一台車翻到四輪朝天,車頂自然要承受車體本身的一倍重量;但是翻滾的過程中,車體還有速度帶來的動能,是以實際上車頂在翻車中承受的壓力并不是車重的1倍,而有可能是幾倍之多。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這就是為什麼堆疊一個“自己”不夠,要堆疊幾個“自己”,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這個“幾個”,到底是幾多個才足夠牛呢?

這是有科學數字指導的。

2010年4月,美國IIHS首次導入在碰撞實驗室環境下進行的車頂強度測試。測試的方法是用大型液壓機器,對一側的車頂上梁進行擠壓,擠壓變形量到達5英寸(127毫米)時,記錄所施加的壓力大小。

由于每台車翻滾時要承受的都是自己的重量,是以車頂強度測試的評價标準,就是用這個壓力除以車重,得到的壓力重量比越大,代表抗壓标準越高。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美國IIHS對車頂強度的評級分為四檔:Good好,Acceptable可接受,Marginal較差,Poor很差。壓力重量比達到4.0以上評為Good,低于2.5評為Poor。據IIHS的資料研究,壓力重量比為1.5的車輛,與壓力重量比為4的車輛相比,在翻車事故中乘員緻死或受傷機率會高出50%。

在我們國内的中保研碰撞測試中,同樣有車頂抗壓能力的評價項目,評價标準類似于IIHS,壓力重量比超過4才可評為“優秀”。

回到沃爾沃XC60,它在IIHS的車頂強度測試中,壓力重量比成績為5.18,妥妥的優秀水準。而且沃爾沃全系車在美國IIHS測試中都成績優異,是拿下IIHS最高安全評級——Top Safety Pick+最多的豪華品牌。

當然,實驗室裡的測試,隻是一種已知題型的考試,測試成績好的車也往往難逃“應試教育”的質疑聲。但是沃爾沃對于車頂抗壓能力的重視——或者說“秀肌肉”,卻比IIHS推出相關測試的時間要早遠的多。

沒錯,看看下面這張圖: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這是1988年著名的沃爾沃轎車“背卡車”的平面廣告。廣告下的小字寫道:那台740GLE轎車頂上“扛住”的貨車車重為6.75噸。

還有下面這張,更加久遠的“疊疊樂”: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這是1982年的沃爾沃760廣告,最底下是一台760旅行車,這個“疊疊樂”的成績是6台760三廂版轎車。

想不到吧,原來XC60的“疊疊樂”完全就是個“過時”的老把戲,沃爾沃玩這個已經有30年經驗了。如果我們假設,“靜靜地背上6個自己”這個動作,可以證明車頂強度的優秀,那麼沃爾沃旗下産品的車頂強度,其實早在30年前就已經達到了IIHS、中保研等機構今天所制定的優秀水準。

其實,要說沃爾沃安全,似乎從資深車迷到汽車小白,都不會有什麼争議。但大家想想,為什麼沃爾沃能樹立這樣的印象呢?肯定不隻是來自于“疊疊樂”這些給人視覺震撼的廣告。汽車的被動安全,雖然潛藏在内部,肉眼看不見,但一旦發生事故,它卻會“活生生”地顯露出來,憑空作秀肯定站不住腳。

沃爾沃的車,有着“路上坦克”的聲譽,一方面源自這個品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奉行剛硬筆直的造型風格;更重要是,在無數真實上演的交通事故中,沃爾沃證明了它的車身強悍耐撞。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歸根到底就是結構+材料這兩點。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沃爾沃早在1944年——比他們發明三點式安全帶還要早15年,就在其PV444車型上采用了籠式車身。這種車身構造在碰撞中能把能量分散到車體各個部分共同承受,被證明是最有效的乘員保護構造,奠定了其後整個汽車業界的标準。

沃爾沃近年新車上大量采用硼鋼作為車身的主材料,剛度、用量都在業内拔尖水準,但凡通過拆車等方式研究沃爾沃的車體材料,都會給人一種“不惜工本”的感覺。

換一種角度,看汽車的安全

以上,才是沃爾沃能夠樹立安全、放心形象的根基。雖然這是一篇廠家約稿,但沃爾沃的安全,确實有太多故事可講(還有那個傳說中的“生命奇迹俱樂部”,有機會也可以單獨寫一篇),值得業界和消費者經常拿出來研究思考。

現實中的事故,遠比測試、試驗來得複雜和嚴苛,汽車安全的發展道路沒有天花闆,希望今天的話題能讓大家對汽車安全長姿勢,喚起對安全的更多關注。下回再聊!

222/1/7

行業評論

by YY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