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陵是在元初遭盜掘的,這是曆史上中國帝王陵墓遭到盜竊最慘的一次,帝王腦袋都被人做成了酒杯... ...南宋皇陵實為“攢宮”,即為“攢集梓宮”,在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南宋皇陵的任何景象,唯有那北宋皇陵還有一些痕迹殘存于世。

1276年1月18日,本應該是個吉利的日子,不過對于南宋來說,卻是令人悲痛國破家亡的日子。這天,伯顔帶領元軍攻到京城臨安,南宋無路可退隻能求和。不過對于元軍來說,這是一個輕而易舉就可以取得的勝利,那麼,他們又怎會放飛到手的鴨子與南宋談和呢?
是以,他們留給南宋的隻有一條投降之路。
最後,謝太皇太後隻能抱着年幼的宋恭帝——趙顯出城投降,被元軍押送至大都面見忽必烈。
趙顯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将軍等。宋恭帝在位期間朝政由太皇太後謝道清代理。2月初5,他在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至此,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了。
忽必烈的個人素養在元朝的皇帝内是最高的,是以,他并沒有對年紀尚小的宋恭帝趙顯下毒手,還将其封為瀛國公,賞賜他各種物資和錢财,待遇也與當年的劉阿鬥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時候還能更勝一籌。
養兵千日隻為用兵一時,他被忽必烈養了近千日後,用他的時候終于到了。當時,元軍俘虜了南宋抗元的領軍人物文天祥,此人對國家忠心耿耿,不願向元軍投降。此時,忽必烈想到了趙顯,于是,派他去勸文天祥投降。
文天祥看到本國的皇帝同他一般都是俘虜,他感到十分悲痛。卻依然跪地行君臣之禮,哭着喊道:“聖駕請回”。趙顯噤不得語,并沒有對文天祥說什麼。最後,文天祥甯死不降,殉國而死,但是,趙顯還是忽必烈的瀛國公。
待趙顯慢慢長大了,他的存在與否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
逐漸地,他的存在給元朝的統治肯定會帶來消極的影響。那麼,該怎麼辦呢?當時的忽必烈剛剛當上皇帝,為鞏固統治,他對趙顯并沒有做出什麼心狠手辣的事情,而是在趙顯十八歲的那一年,賞賜給趙顯一大筆錢财,讓他前往西藏的薩迦寺出家。
算下來,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間再也沒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牽夢繞的江南故鄉!
在薩迦寺裡,趙顯學會了藏文,對佛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慢慢的,他竟然獲得資格成為了薩迦寺的總持,成為了當地名聲顯赫的高僧,許多信徒都信仰他。是以,趙顯的名聲也傳到了北京,傳到了元英宗孛兒隻斤·碩德八剌的耳朵裡,孛兒隻斤·碩德八剌開始對其感到不滿。
在1323年,趙顯寫了一首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裡,在星月流逝不見異同的誦經日程裡,故國的回憶是否會偶爾襲上心頭?
但是,這首詩卻被元情報部門抄寫給了元英宗,而後不久,趙顯就被賜死了。
可以說,趙顯的死與李煜的死很是相似,但是,趙顯的才華并沒有李煜那麼出色,是以,在今天他隻是一個被衆人遺忘的悲劇帝王。
從國家滅亡到個人不幸,國人都可以用“因果報應”來療傷,例如:趙顯和李煜就被善于使用這種因果論的人解釋成“當年你趙家看不慣李煜寫的詩将其處死,如今,你的子孫趙顯也因為一首詩被蒙古人賜死,這可謂是因果輪回了”這樣一來,所有的事情就都符合天理了,就沒有什麼可以令人再感傷的了。
但是,又有人認為,趙匡胤處死李煜隻是漢族之間的鬥争,而趙顯被蒙古人所殺顯然不能合了某些正統思想的漢人的意。于是,又有了另一個傳說,據權衡《庚申外史》記載:
一天,明成祖在觀賞曆代帝王畫像的時候,突然自言自語道:“為何順帝不從元列帝之貌,而合宋列帝之相?”也就是說,朱棣突然發現,元順帝的樣貌與自家先皇都不像而是像宋朝趙家先皇,而這個塵封宮中已久的秘密,就突然流傳于世,被衆人所知。
事情到此就結束了嗎?當然沒有。百姓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他們從未停止過對這些绯聞的再創作與傳播。是以,新的故事又是層出不窮,在趙顯于薩迦寺當主持期間,元趙王曾因某些原因送一名回族女子邁來迪到該寺。
而後,該女子與趙顯有了感情而且生了一個兒子。
一天,元明宗去燒香碰巧見到了這個孩子,認為他有帝王之相就将其帶走并收作養子,取名叫做:妥歡帖睦爾。雖然說,元明宗死後這個孩子被流放到了蠻南之地本應前途盡毀,不料當時的皇帝元甯宗突然駕崩,皇太後别無他法,隻能将妥歡帖睦爾召回宮裡,讓他坐上帝王之位。
這位妥歡帖睦爾是大元朝最後一個皇帝,他從1333年登上皇位直到1368年放棄大都,并率領殘餘的蒙元勢力撤離中原回到漠北,在他統治下的中國長達35年,是所有元朝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甚至,超過正式建立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
故事到此看似已經功德圓滿,元順帝是趙顯的兒子,最終,也算是江山又回到了趙家手裡。這很符合因果原理,老百姓們也覺得心裡暢快。雖然,讓趙顯犯了作風問題,但是,也因為他的一絲欲念使得漢家江山重新回到手裡,着實劃算。
但是,民間的百姓并不滿足,仍在孜孜不倦的進行着绯聞的二次創作。假如沒有這些有意思的绯聞,國人會是怎樣的情緒呢?或許會有許多人一根筋的陷在一個故事裡,憤怒悲傷到不能自己,總是在壞情緒中無法自拔甚至是以了結生命。
好在我們有這些豐富的绯聞轶事,讓亡國之民充滿了希望。
其實,出現這種傳聞的原因,大概與元文宗曾昭告天下、稱妥懽帖睦爾非元明宗之子有關,現代學者多認為這一說法僅系野史記載,簡直是荒誕不經。并且,經蒙古研究會證明,元順帝後裔與趙宋皇族後裔基因鑒定表明,二者風馬牛不相及,沒有任何血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