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們都健康,國家就更有希望”(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孩子們都健康,國家就更有希望”(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上世紀80年代,鄭惠連在給兒童聽診。

“孩子們都健康,國家就更有希望”(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鄭惠連在查閱相關書籍。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鄭惠連:1926年生,1956年從上海西遷至重慶參與醫院建設,曾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原兒保科主任、兒保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她長期從事兒童保健工作,為中國兒童保健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996年主編的“兒童保健學”高等院校教材,獲衛生部優秀教材二等獎,1996年獲評衛生部全國婦幼衛生先進工作者,2003年被評為全國老年衛生科技優秀工作者,2012年獲得全國兒童保健醫師終身成就獎。

見鄭惠連老人一面,并不容易……

這位96歲的兒童保健專家,把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為兒童義診,給大家講課,學習最新醫療知識……“請坐。”在鄭惠連的辦公室裡,見記者到來,她放下手中的書,起身握手,溫暖而有力。

2022年是鄭惠連來重慶的第六十六個年頭。1956年,她和400多名師生一起,從上海來到重慶,從此紮根西南,參與建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一輩子和兒童打交道,成為一名快樂的行醫者。

“做兒科醫生,除了要有醫術,還要懂得更多”

鄭惠連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眼睜睜看着許多身邊人,尤其是孩子,因為缺醫少藥而失去生命……”回憶往事,鄭惠連眉頭緊鎖,自家的3個姊妹兄弟幼時也因病去世。

從那時起,學醫的念頭,成了鄭惠連心中不停燃燒的火苗……

抱着這個信念,1944年,鄭惠連考入國立上海醫學院(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前身)。畢業後,她來到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工作,開啟了兒科醫生生涯。

“祖國号召廣大青年支援西南,你願意去重慶支援建設兒科醫院嗎?”1955年,一道選擇題擺在了鄭惠連面前:留下,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心工作生活;西遷,可以支援西南醫療體系建設,保障更多孩子的健康。鄭惠連沒有猶豫:“1956年初,記得是大年初三,我來到了重慶。”

剛到重慶時,鄭惠連很不适應——聽不懂的方言,不好走的坡坎路,以及飲食習慣不同……“從兩路口走到觀音岩,要爬200多級台階。”腳上磨起血泡,就脫了鞋光着腳繼續走。這些她都不在乎,一心隻想着兒童醫院建設的事兒。

彼時的兒童醫院尚是一張白紙,怎麼建?作為籌備組裡唯一的醫生,鄭惠連想,雖然可以借鑒上海的經驗,“但不能照搬,也遠遠不夠”。為此,她拜訪了當地各大醫院的兒科。做調研、問流程、學規則,從病床尺寸、醫療器械,到醫生處方箋、護士體溫單……鄭惠連關心的,不僅是有關醫療的事務,醫院的整體建設,鄭惠連也仔細詢問,生怕漏了一點半點。

半年後,重慶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開診,病人湧進醫院。作為醫院唯一的主治醫師,鄭惠連忙得團團轉。“做兒科醫生,除了要有醫術,還要懂得更多。”雖然忙,鄭惠連還是抽出時間,針對兒科創立了輔餐制、預診制,兒童醫院的制度規範逐漸建立……

“我們面對的是兒童,必須要高度負責”

一次走在路上,不遠處的牆角,蹲着一個瘦弱的小姑娘。鄭惠連看到了,心裡直犯嘀咕:“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呀?”看到小姑娘的父親在旁邊,鄭惠連忙趕過去,進行了自我介紹,也說了自己心中的疑慮……

這時,小姑娘的父親一下子抓住鄭惠連的胳膊:“看了好多醫生,都不知道是啥病,能幫幫我嗎?”通過仔細檢查,确定小姑娘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患兒。多虧了及時治療,小女孩逐漸康複,如今已長大成人,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這個小姑娘,隻是鄭惠連治療過的衆多孩子中的一個。時間長了,鄭惠連想:“孩子的病,怎麼都看不完。”

“要把更多功夫下在預防階段。”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兒童保健”的概念進入鄭惠連的視野。當時,兒童保健在全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可借鑒的經驗。鄭惠連帶領團隊,組建了兒童保健教研室,這一幹,又是幾十年。

為了盡快填補兒童保健領域的空白,鄭惠連閱讀了大量醫學書籍和文獻,并從臨床中逐漸積累經驗。原衛生部(現國家衛健委)全國高等學校規劃教材《兒童保健學》第一版,便是鄭惠連牽頭組織編輯的。

每次為兒童檢查,她都把手搓熱了再觸診,學生們也學着鄭教授,手裡常常揣個暖水袋;有的父母缺乏兒童保健常識,鄭惠連比父母都着急,可一轉頭,又會耐心地給他們講注意事項……“我們面對的是兒童,必須要高度負責,不僅要技術過硬,态度更要好。”

在别人看來,兒童保健工作十分繁瑣,怎麼喂養,如何做好營養均衡,如何養成好的性格……可在鄭惠連眼裡,這是讓孩子一輩子都受益的事,無論多麼瑣碎,都很值得。

“我願意做一輩子快樂的行醫者”

年近花甲之時,鄭惠連又有了新任務。

上世紀80年代,鄭惠連先後4次率領團隊出國考察。英語過硬的她,每天晚上為中國學員“補課”,翻譯當天的學習課程再分享給大家。社群兒保、傷殘兒童管理、世界婦幼工作動态……回國後,鄭惠連更加明确了兒童保健的研究方向,也推出了更多在業界有影響力的成果。

退休後的她,又把義診搬到了山區。從市裡出發,坐車6小時,城口縣下車;在這個位于大巴山深處的小縣城,鄭惠連連續坐診一個月,手把手教當地醫生做兒童保健:“看一個孩子要40分鐘,給家長講又要一個小時,做兒科醫生,要有十足的耐心。”

義診,講座,會議……鄭惠連一直沒有閑下來,即便90歲高齡,她也不停歇。每次做講座用到的PPT,鄭惠連都要自己在電腦前琢磨好久。

現在,閑不下來的她,開通了線上問診。

“鄭教授,孩子6個月大了,坐不穩怎麼辦?”

“鄭教授,寶寶一歲多,不願意洗頭怎麼辦?”

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育兒經驗,“問題再簡單,也要耐心解答。”鄭惠連每天都按時上網,給網友們支招,“能夠将畢生所學,傳授給年輕父母,幫他們養個健康快樂的寶貝,其樂無窮!”

2012年,從事兒科醫療保健、教學和科研工作半個多世紀的鄭惠連榮獲“全國兒童保健醫師終身成就獎”。

“孩子們都健康,國家就更有希望。”鄭惠連說,在她接診的孩子中,有的已為人母,現在又帶着自己的孩子來找她做兒童保健,這讓她感到欣慰,“我願意做一輩子快樂的行醫者”。

記者手記

愛與責任放心間

見到鄭惠連,會感受到“朝氣”。她說,這是因為長期和孩子們在一起。告别上海,西遷重慶,紮根山城66年,鄭惠連有使不完的勁兒。她用醫者仁心,在患者心裡種下希望。回報她的,是孩子們快樂的笑臉,是家長感激的眼神,是大家愛心的傳遞……

直到現在,每次看到小孩子,鄭惠連都會仔細觀察。對她而言,這是職業習慣,更是心中割舍不掉的責任。

在工作和生活中,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細,便能給社會貢獻更多力量。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向上向善,把愛與責任放在心間,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中感受持續溫暖的前行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7日 06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