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和平:立方對台政策“内讧”顯示中方施壓有效果

作者:直新聞
劉和平:立方對台政策“内讧”顯示中方施壓有效果

直新聞:劉先生,對于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公開表示,以“台灣”的名義在維爾紐斯設立所謂“代表處”是一個錯誤,手下在推動這件事情的時候并沒有跟他協商過,你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中國有句俗話叫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其實,中國大陸對于台灣地區與其他國家的非官方商務文化往來,從來沒有加以幹涉。假如立陶宛堅持中立建交精神以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遵循的慣例,老老實實地設立一個以“台北”命名的辦事處,接下來的所有中立沖突就都不會發生。然而,立方有些人偏偏是要本着無知者無畏的精神強出風頭,設立了一個已經被事實證明了損人而又不利己、既傷害中國大陸的國家主權又傷害中立關系傷害立陶宛經濟的所謂“台灣代表處”。

我認為,這背後至少反映出了三大問題——

其一是,立方有些人對于台海局勢的複雜性與敏感性缺乏必要的認知,他們不知道,“台灣”與“台北”二者之間雖然隻差一個字,但背後的政治涵義卻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這一字之差,既可以引發中立兩國的外交戰與經貿戰,也有可能會引發一場驚天動地的台海軍事沖突。美國與歐盟議會早前都通過了将“台北代表處” 改名為“台灣代表處”的議案,但兩方的政府最終都不敢把這件事情兌現,這背後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知道此舉意味着什麼。

其二,它說明立方有些人對于目前的國際大趨勢尤其是中美博弈的大形勢認識得不夠深刻,以至于稀裡糊塗地就成為了别人手上的“過河卒子”。要知道,美方正是因為不敢在台灣問題上公然跟中國破局,才會找到立陶宛這個代理人的。同時,在這件事情上,立陶宛不僅被美國利用了,也被蔡英文當局利用了。這也說明,立方有些人在外交方面的智商,的确是令人擔憂的。

其三,我認為這背後還反映出了立方的憲政體制存在着嚴重的問題,以至于出現了權責不清的現象。我們知道,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一般分為兩種,總統制和内閣制。在總統制國家,外交由總統說了算,外長由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而在内閣制國家,外交事務則是由首相或總理說了算。然而,立陶宛的政府架構則是總統制與内閣制“雜交”的産物。立陶宛憲法規定,總理負責推動國家内政、經濟與外交、國防等大政方針,但與此同時,總統又負責監督外交政策,并代表國家參加歐盟等國際會議。這就導緻了外交政策不知道由誰說了才算的現象。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奇葩的現象,立陶宛總統說設立“台灣代表處”是一個錯誤,而外長則公開頂撞說,這事不僅做得對,而且要“堅定不移”。要是換在其他國家,這種犯上作亂的外長早就卷鋪蓋走路了。

劉和平:立方對台政策“内讧”顯示中方施壓有效果

直新聞:那你認為,在設立所謂“台灣代表處”問題上,立陶宛國内産生了嚴重的政治分歧,這對于接下來的中立關系以及台海局勢走向又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相信,關注我節目的觀衆都應該知道,在早前的評論中我曾經反複說過,隻要中方的施壓措施得體得當,最終我們是能夠讓這件事情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

那麼,目前立陶宛國内對台政策沖突已經公開化了,那就至少說明,第一,中方制訂的“懲罰立陶宛的目的不是為了把立陶宛進一步推向美國與台灣的懷抱而是要讓立陶宛改正錯誤”的大方向,是完全對頭的;第二,它說明中方在處理這件事情上的分寸拿捏得非常精準,也就是在外交層面留有餘地,沒有讓中立關系走到斷交的地步,而僅僅是将中立關系由大使級降為了代辦級,在經貿層面則要盡量讓立陶宛感到後悔與疼痛;第三,在政策上,中方則敏銳地看到了立方在追求意識形态外交與追求現實經濟利益之間存在着尖銳沖突的問題,并且相信,這一沖突最終會在立陶宛内部發酵與産生分歧。

我個人預計,接下來,隻要中方繼續保持足夠的耐心,繼續拿捏好外交施壓與經濟施壓的分寸,最終立陶宛一定會糾正自己的錯誤,将“台灣代表處”改成“台北代表處”。

假如中方最終赢得了這場中立外交博弈戰,那麼它的意義将會是非同尋常的。第一,這将會是中國大陸在打擊“台獨”勢力上赢得的又一個重要戰役,因為蔡英文當局推動設立所謂的“台灣代表處”,其目的絕對不僅僅是要拓展所謂台灣的“國際空間”,而是要在國際上為“台獨”正名;第二,這将會是中國大陸在兩岸外事博弈戰場上打赢的一個漂亮反擊戰。因為在連續丢掉了多個所謂的“邦交國”之後,蔡英文當局為了反制中國大陸,把目光盯上了中國大陸的邦交國,企圖在這些國家搞所謂的“雙重承認”,而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則是他們打響的第一炮;第三,這将會是中國大陸鞏固中歐關系上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

蔡英文當局這次企圖在中東歐小國立陶宛身上謀取外事突破,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中東歐小國曾經受過蘇聯的意識形态統治以及跟現在的俄羅斯存在過結,更為關鍵性的是,歐盟内部在對華政策與對台政策上立場并不一緻。假如在立陶宛身上率先實作了所謂的“雙重承認”,那接下來就會有更多的中東歐小國跟上并形成“法不責衆”的效應。相反,假如立陶宛這次不幸成為了遭槍打的出頭鳥,那其他中東歐小國就會引以為戒,避免在台灣問題上步其後塵。

除此之外,我還認為,由于立陶宛背後撐腰的大老闆是美國,是以假如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立陶宛将“台灣代表處”改成了“台北代表處”,那就不僅僅意味着中國大陸跟美國在台灣問題博弈上取得了一次實質性的勝利,同時它還意味着,兩種不同的外交理念在立陶宛的一次短兵相接與正面交鋒中,中國大陸推出的互惠互利的經貿外交政策占據了上風,而美國推出的意識形态外交政策則遭遇了挫敗。我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最近才會使出吃奶的力氣,企圖動員所有的歐盟成員都站到立陶宛與美國這一邊來。

作者:劉和平,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