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雷軍應該頭疼了。。。
呐,小米吃了印度财政部一張 8800 萬美元(折合人民币約 5.6 億 )的稅款賬單

之是以會拿到這張賬單,是因為印度稅務部門認為小米逃稅。
小米印度會向高通等企業彙付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但這些費用沒有計入小米印度進口貨物的交易價值并繳稅。
于是,小米印度被要求補交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3 月 6 号期間相關稅款。
目前小米回應,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計入進口商品的價格在各國都是難題,後續會積極跟印度相關部門溝通。
小米這事,其實隻是一個開始。
順着這條新聞再往前查一查,你會發現早在去年 12 月 23 号印度稅務部門搞了波突擊搜查。
不僅僅是小米, OPPO 、一加以及富士康等多家中企均榜上有名。
大機率小米不會孤獨。。。
再往前查查,你會發現去年 8 月份,印度以涉嫌逃稅突擊搜查了中興通訊在印度的辦公室。
那段時間,馬雲還因為 UC 浏覽器的事兒被印度法院傳喚來着。
在印度稅務部門突擊搜查小米等在印中國企業當晚,中國駐印度使館發言人就對這一事件做了回應。
在看完上述新聞後,你應該能了解,為什麼聊突擊查稅,咱們的發言人最後轉到了中印經貿。
點出印度應該為中國企業在内的市場主體提供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點選可檢視大圖▼
從制造業再到網際網路,這兩年印度接連不斷的 “ 封禁 ” 與 “ 查稅 ” ,到底是不是在排擠中國企業,你品,你細品。。。
不可預見的稅單與不确定的監管,某種意義上算得上印度的傳統藝能。
就拿發稅單來說,别看中國企業各種吃稅單,早在十年前歐美企業也飽受其苦。
2008 年,微軟被印度稅務部門要求繳納 70 億盧比稅款。
2013 年諾基亞在印度被征稅 3.6 億美元。
其中印度稅務部門認定的偷稅漏稅行為,包括諾基亞印度公司向諾基亞母公司支付的軟體授權費,這筆收入的稅率為 10% 。
而諾基亞堅決認為自己沒有偷稅漏稅,認為印度稅務部門的做法非常“ 荒謬 ”。
這讓諾基亞在 2014 年成功收到了印度當局的一張 4.14 億美元的欠稅單。。。
同年,三星也收到了 2.07 億美元的稅款賬單。
印度要如果真根據當地法規查稅,好像也無可厚非對不?
這裡世超就不得不給大家講一個 2007 年的事兒了。
2007 年沃達豐收購了和記黃埔( 現屬長江和記 )旗下印度移動通信業務的股權。
由于這筆交易是建立在兩個非印度企業之間,按理說無需向印度政府納稅。
事實上 2012 年 1 月,印度最高法院判決該收購事項無須在印度繳稅。
最高法院都判了,總沒事了吧!?
别急,騷操作來了。。。
印度國會同年 5 月修改了印度的所得稅法,且追溯适用,試圖推翻最高法院判決,再稅上一稅。
而更為 “ 魔幻 ” 的是,直到 2017 年,此時這項交易已經過去了十年,長江和記還能收到印度政府 400 億港元的稅款單。
長和公告截圖▼
此時的長江和記在印度都沒有業務了。。。
沃達豐稅務事件背後展現出來的印度政府不可預見性和不确定性,讓跨國公司們多少認清了印度政府。
2011 年前後,當年沖着印度人口紅利們來到印度的跨國企業們,有相當一部分從印度跑路。
2009 年跨國企業撤資 31 億美元。
2010 年撤資額為 72 億美元。
2011 年,撤資額達到了 107 億美元。
現在,也許隻是又一輪曆史的重演。
印度一直期望能夠用 “ Make in India ” 替代掉 “ Make in China ” 。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印度一度想要借着國際上對中國供應鍊斷供風險的擔憂,借機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産業鍊中必不可少的那一環。
可惜抗不過疫情的,卻是它自己。。。
現在在疫情支出帶來的生存挑戰下,又拿着自家不确定的監管和難以預料的稅單來搞事。
但,僅憑這兩招拿着放大鏡去找跨國企業的茬能完成 “ Make in India ” 的目标麼?
又或者,隻是眼睜睜看着大量資本流出,當地勞動機會減少呢?
撰文:亞郎編輯:面線
部分圖檔、資料來源:
Stephen's Sausage Roll
微網誌:财經網;
reuters.com 《分析:印度政策僵局令外國企業紛紛撤離 》
環球時報、搜狐科技、新浪财經、鳳凰科技
in.china-embassy.org/chn/sgxw/202112/t20211223 _ 10474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