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旅聊城:
悠悠運河,風采越千年。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為古城臨清帶來了繁榮的經濟,還留下了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中就包括了三項國家級非遺,讓我們一起看看是哪三項吧!
鑼鼓藝術(臨清駕鼓)
鑼鼓藝術(臨清駕鼓)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音樂擴充類項目。
臨清駕鼓原名助陣鼓,又名羯鼓,起源于東漢末期。流傳到五代十國時期,沙陀國國王李克用又有新的發展,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全國後,将助陣鼓演變成宮中文化。
臨清駕鼓是一種鑼鼓打擊樂合奏的形式,樂隊分成大、小兩種,大隊一般由二十四面鼓、八面點鑼和兩面大篩鑼組成,小隊一般有8—12面鼓、2—4面點鑼、一面篩鑼組成;演奏分成行街和圓場兩種,一般點鼓起點,最後有卧龍鼓收尾,節奏豐富多變,鼓聲洪亮威武,氣勢磅礴,故臨清駕鼓會又有“威武會”之稱,是臨清人一代代相傳下來的一種歡樂的慶典風情。
臨清貢磚燒制技藝
臨清貢磚燒制技藝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類。
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用十多年時間大興土木,營建皇家宮苑,為此特地在臨清設立官窯燒制建築用磚,臨清官窯的生産一直延續至清代,前後達五百餘年。
明代中葉以後,臨清官窯的制品成為建築皇宮的主要用材,稱為“臨清貢磚”。磚窯之是以設在臨清,一是由于臨清緊靠運河,運輸友善,成磚可搭附漕船解運京師;二是臨清的土質特别,由于黃河的多次沖擊,很多地方向下挖一米多深,即可發現紅、白、黃相間的泥土,人稱“蓮花土”,這種土無雜質,沙黏度适宜,燒成磚後“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結實,不堿不蝕”。
臨清貢磚燒制工藝十分複雜精細,制成的貢磚、副磚、券磚、斧刃磚、線磚、平身磚、望闆磚、方磚、脊吻磚、刻花磚等一般在25公斤上下,重的可達三四十公斤,現在北京故宮、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鐘鼓樓、文廟、國子監及各城門樓和各王府建築上的臨清貢磚處處可見,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園建築中所用的壽工磚也由臨清燒造。此外,南京中華門城牆、山東曲阜孔廟、德州張秋鎮荊門、阿城等處也相繼發現臨清貢磚,這些貢磚至今不堿不蝕,敲擊有聲。
肘捶
肘捶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
張氏是臨清城南望族,張公東槐家學淵源,其父張汝濱公為邑庠生,精岐黃,善書法,通陰陽,曉堪輿,其書法作品至今尤存。張公東槐幼承家學,工文習武,才華橫溢,青年時曾遊曆天下,以武訪師會友,廣采博學大有收獲,有“神拳張五”之譽。約于1874年前後,張公東槐以易醫為理,用太極消長、五行生克之法運于拳術之中,不斷構思實踐,總結提煉,創編了臨清肘捶。
有詩曰:
“肘捶十趟錦,散手妙法真。
張公東槐傳,授予有德人。
龍光普照處,虎威團聚深。
玩知兩家意,天下任憑君。”
詩中贊說臨清十趟肘捶猶如串錦鋪地、精彩紛呈;其天、地、人勢打手組合(散手)立意精準,招法真切;其門規甚嚴,非品行端正之人不予傳授;其龍光普照、虎威團聚為兩通兩式,合太極、八卦、五行之精義,立衆有之本、萬象之根;其玩意取名說,是先訴拳家須知拳為守身禦敵之術,須知取勝之意也。
臨清肘捶誕生在中華國術的高度成熟期,起點高、立意準、招法切、易操作、重實用,是傳統國術理論和技法的完美結合,較好地保留了武藝的技擊基因功能,對正本清源、正确認識國術運動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臨清除了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還有嘗不盡的風味美食
道不盡的流年芬芳
這座寶藏古城
等你探索
等你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