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堡式魏氏莊園,防禦措施做到極緻

□關聞

在濱州市惠民縣魏集村的南部,黃河北側有一座著名的魏氏莊園。它建于清光緒年間,在中國曆史上與山東煙台的牟氏莊園、四川大禹的劉文彩地主莊園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莊園”。整座魏氏莊園内宅是傳統的北方四合院,外圍是傳統的城垣城防體系,由城門、城樓、角樓組成,将城堡式民居的防禦性演繹到了極緻。

一座防禦城堡

魏氏家族原籍河北棗強。元朝末年,經過大規模農民戰争的猛烈掃蕩,北方“往年大姓家,存者無八九”,山東境内大部尤其魯北、魯西南等地,更是一度出現“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的凄涼景象。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勞動力與土地結合是恢複發展農業生産的前提,于是,明朝建立之初便大力推行屯田墾荒政策。在這種背景之下,魏氏家族由河北棗強遷到山東。此後近三百年間,魏氏家族繁衍生息,逐漸興盛起來,成為當地極具實力的大家族,永安鎮也是以改名為魏集鎮。

從第一世到第四世,魏氏人都勤勤懇懇,以耕田勤儉持家。到其第五世魏鑒出仕,魏氏家族積攢了大量的經濟資本。到第七世,魏毓柄經商成功,使魏氏财力得到迅速增長。

傳承到第十世魏肇慶手裡時,魏氏家族已成為富甲一方的名門家族。甲午海戰期間,作為地方大戶,魏肇慶捐出大量白銀作為軍饷。他是以被朝廷任命為正五品的同知職銜,搖身變成了“紅頂商人”,魏氏家族借此進一步擴張。

為保護家人的性命和财産安全,魏肇慶特意去京城聘請宮廷設計師精心設計,花巨資修建了一座防範嚴密、設計精巧的城堡式莊園,這就是傳承至今的魏氏莊園。

城堡式魏氏莊園,防禦措施做到極緻

魏氏莊園的内部設計分成四部分,分别是住宅區、花園區、廣場區、池塘區,四個區域占地面積有2.4萬平方米,由外院牆、城牆和内宅院牆三層防禦牆組成。

經過幾百年的風雨,莊園外院牆已經不複存在,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是高聳的住宅城牆和内宅院牆。其中,住宅城牆南北長80米左右,東西寬達45米,城牆高10米左右,堅固而高大。頂部外側為垛口,内側砌築女兒牆,中間為跑道。西、北兩面城垣有兩重,内側高外側低,外城拱衛内城,中間設有家丁巡視守衛的更道。

住宅區僅在東北方設一個城門供人進出。城堡大門上方有瞭望樓,四周的牆腰也建有十多處射擊掩護體,東西牆各四處,南北牆各三處,均勻對稱分布。掩護體中的射擊孔分成上、下兩部分,用于隐藏彈藥槍支,抵禦外敵。東南角、西北角建有突出的圓拱式碉堡,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層都有射擊孔,遇到特殊情況後,可以向東西南北方向支援,形成協作夾擊之勢。東南角的碉堡上層有瞭望孔,西北角的碉堡頂部設有露天裝置,讓家丁守衛更好地觀察與防禦外敵。

内宅院落與房間之間環環相連,形成了暗道密室、内通外聯的格局。魏氏莊園的内部房屋牆都非常高,比外牆高出一截,是以在外牆之上瞧不見内部情況,然而在内院卻能洞察外部情況。如此一來,在危險來臨之際,主人就可以通過密室機關迅速逃離。宅院内還設有吊橋,吊橋連接配接内宅與外圍城垣,當敵人入侵時将吊橋拉起,可以延緩敵人的步伐。此外,院落内還設有許許多多的假門、陷阱門、陷阱坑。

魏氏莊園由“點”到“線”再到“面”,防禦措施做得滴水不漏。

身處動蕩年代

如果不了解魏肇慶的經曆,便很難了解魏氏莊園這種近似“變态”的設計。

魏肇慶生于清鹹豐三年(1853年),這一年太平天國運動正轟轟烈烈,北上的太平軍攪得“河朔震動,郡縣居民各立寨堡自衛”。

次年,太平天國北伐軍退守直隸(今河北)待援,魯北震動,武定府(今惠民)戒嚴,當地團練急需饷械。魏肇慶的嗣父魏景“首倡為衆紳勸饷”,事後得到清政府的獎勵。清鹹豐五年(1855年),為迎接援軍,太平軍北伐将領李開芳率馬隊從直隸馳入德州、茌平等地,武定府再度戒嚴,富家大戶們惶惶不可終日,好在太平軍很快便被鎮壓。

然而,太平軍剛走,撚軍又來了,鹹豐十一年(1861年),“撚匪竄擾大清河南”,魏景又“急捐金修堤治械,糾衆防河,遏其北渡”。魏氏之是以如此慷慨大方,一再出錢出力幫助清政府鎮壓農民起義軍,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産業。

如果說太平軍北伐、撚軍北來等沒有對魏氏産業構成直接威脅的話,那麼同治七年(1868年)撚軍在惠民縣境内的活動,則使魏氏更有切身之痛。這年夏天,西撚軍首領張宗禹率十幾萬大軍由陝西渡河東來,受制于李鴻章的“扼地兜剿”戰略,“竄入海濱,連陷慶雲、鹽山、海豐等縣。犯武定郡城”。

七月,張宗禹所部萬餘人在黃河岸邊的洪福寺(今惠民縣大年陳鄉西榆林村北)遭清軍包圍。撚軍将士冒雨血戰,數千人陣亡,餘部突出重圍。這是清朝農民起義軍與清軍在惠民境内最大的一次戰鬥,史稱“洪福寺血戰”。

城堡式魏氏莊園,防禦措施做到極緻

短短一年間,張宗禹率軍攻打了惠民縣城八次,由于魏集村外有圍牆和一百多門大炮,并能生産火藥,是以沒有被攻克。魏景急忙“捐錢萬餘缗,築圩聚守,遠近居民,蟻附蜂屯,悉賴以安”,此時魏肇慶雖然年少,但一定終生難忘。

随後,撚軍起義被鎮壓下去,但清王朝的統治并沒有從此安定下來。在魯北農村,昔日為鎮壓農民起義成立的地主團練,多被“不逞之徒”所把持,非但起不到“安境護民”的作用,反而與當地的鹽枭、土寇勾結,打家劫舍,禍害百姓。

伴随災荒連年,各路盜賊四起,魏氏這塊“肥肉”很快被各方勢力盯上。據《魏氏家譜》記載,在莊園建造之前,魏氏在原居處曾遇到盜賊深夜入室行竊事件,雖賴魏氏善名遠播、魏肇慶之母臨危不亂斥退盜賊,但已足以使一家人寝食難安。

難免“畫地為牢”

除了要抵禦人禍,魏氏莊園還要與天災作鬥争。

魏集地處黃河北岸,另有徒駭河在其西邊不遠處穿過,當地人長期被水患困擾。1855年,魏肇慶年僅三歲,這一年黃河于河南蘭考銅瓦廂潰決,穿運河奪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起初,大清河窄狹難容,黃河擴河沖灘,漫溢兩岸,處處成災。

當時的清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上,加之對外戰争失敗,割地賠款,造成國庫空虛,隻能聽任黃河泛濫于魯西北平原。

據統計,自光緒元年(1875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黃河經常發生災害。在魏肇慶興建莊園之前,僅光緒年間,黃河在惠民境内就有七次決口。決口原因有河水漫堤、沖垮堤防、漏水陷堤等,除伏汛雨期外,在秋汛、淩汛、桃汛等水量較小時也不斷決口,沿岸堤防簡直到了遇水稍漲即潰的程度。

建造魏氏莊園前,黃河持續四年決口;莊園興建期間,黃河又決口兩次。為保田業,魏肇慶及其父輩們不得不一再出資出力堵口複堤,一再捐納錢糧,救濟災民。在莊園設計施工中,特意從東部挖土成塘,把西部墊高三米,目的就是為了預防黃河水患。

除了水患以外,魏肇慶見識過的自然災害還有地震。在興建莊園的兩年前,光緒十四年(1888年)5月4日,惠民及附近的無棣、鄒平、濱縣、沾化等縣,遭受嚴重地震災害,災情最重的無棣縣北部地面震裂,黑水湧出,大覺寺半部震毀。據當地縣志記載,在這次地震中,惠民“房屋多數毀壞”。是以,修建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式莊園,就成了魏肇慶幾近偏執的夢想。

城堡式魏氏莊園,防禦措施做到極緻

▲莊園内的地暖

當然,作為一家人的安樂窩,魏氏莊園也有宜居的一面。因為設計師是清代宮廷的建築大師,采用了官式做法,是以魏氏莊園裡的許多建築和功能設施都與皇宮相似。莊園主體建築保持了嚴格的中軸對稱,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内宅的取暖設施也沿襲了宮廷的做法,将地炕與地下通道相連。如此一來,冬天在室外燒火,屋内便可享有暖氣,既舒适又安全,這種較為先進的取暖方式,後來還影響了魯北一帶居民的越冬防寒習慣。

由于主人的防範之心很強,莊園在日常管理上也效仿了宮廷的森嚴制度。内宅院除了主人,連仆人也不得擅入,是以在小南房的牆壁上開有一個“貢窗”,供傭人送飯菜之用。在主人看來,這是将自己貴族化的表現,但若換種視角,無異于自己畫地為牢。

遺憾的是,在魏氏莊園核心建築“樹德堂”建好的第二年,49歲的魏肇慶就因過度操勞,導緻風濕病複發而去世。人們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有的人斥責他是肆意揮霍的大地主,也有人感念他樂善好施、熱心公益。

古語道“富不過三代”,魏氏家族似乎也逃脫不了這個魔咒,在魏肇慶死後便開始逐漸衰落。魏肇慶恪守一夫一妻制,是以子女較少,隻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長子不善于經營,且抽大煙,幾乎敗光了家産;二子早亡,沒有後人;小女兒貌美孤傲,終生未嫁。

城堡式魏氏莊園,防禦措施做到極緻

莊園内唯一的取水點

此後,由于清王朝統治瀕臨崩潰,各種災難頻頻出現。伴随着山東鹽務改革,食鹽改為官營,支撐魏氏興旺的主要産業消失。與此同時,魏氏的另一經濟支柱典當業也在走下坡路,家族逐漸入不敷出。

無力逆天改命的魏氏後人,隻能靠變賣家産維持生計。附近村子的人都争先恐後來魏集收購建築材料和器具,魏氏莊園俨然變成舊貨市場,最終成了一座空空的城堡。

這座魯北豪華的地主莊園,防住了盜賊和天災,扛住了槍林彈雨,卻終究抵擋不住家族的衰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