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城堡式魏氏庄园,防御措施做到极致

□关闻

在滨州市惠民县魏集村的南部,黄河北侧有一座著名的魏氏庄园。它建于清光绪年间,在中国历史上与山东烟台的牟氏庄园、四川大禹的刘文彩地主庄园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庄园”。整座魏氏庄园内宅是传统的北方四合院,外围是传统的城垣城防体系,由城门、城楼、角楼组成,将城堡式民居的防御性演绎到了极致。

一座防御城堡

魏氏家族原籍河北枣强。元朝末年,经过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猛烈扫荡,北方“往年大姓家,存者无八九”,山东境内大部尤其鲁北、鲁西南等地,更是一度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劳动力与土地结合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于是,明朝建立之初便大力推行屯田垦荒政策。在这种背景之下,魏氏家族由河北枣强迁到山东。此后近三百年间,魏氏家族繁衍生息,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当地极具实力的大家族,永安镇也因此改名为魏集镇。

从第一世到第四世,魏氏人都勤勤恳恳,以耕田勤俭持家。到其第五世魏鉴出仕,魏氏家族积攒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到第七世,魏毓柄经商成功,使魏氏财力得到迅速增长。

传承到第十世魏肇庆手里时,魏氏家族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名门家族。甲午海战期间,作为地方大户,魏肇庆捐出大量白银作为军饷。他因此被朝廷任命为正五品的同知职衔,摇身变成了“红顶商人”,魏氏家族借此进一步扩张。

为保护家人的性命和财产安全,魏肇庆特意去京城聘请宫廷设计师精心设计,花巨资修建了一座防范严密、设计精巧的城堡式庄园,这就是传承至今的魏氏庄园。

城堡式魏氏庄园,防御措施做到极致

魏氏庄园的内部设计分成四部分,分别是住宅区、花园区、广场区、池塘区,四个区域占地面积有2.4万平方米,由外院墙、城墙和内宅院墙三层防御墙组成。

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庄园外院墙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是高耸的住宅城墙和内宅院墙。其中,住宅城墙南北长80米左右,东西宽达45米,城墙高10米左右,坚固而高大。顶部外侧为垛口,内侧砌筑女儿墙,中间为跑道。西、北两面城垣有两重,内侧高外侧低,外城拱卫内城,中间设有家丁巡视守卫的更道。

住宅区仅在东北方设一个城门供人进出。城堡大门上方有瞭望楼,四周的墙腰也建有十多处射击掩护体,东西墙各四处,南北墙各三处,均匀对称分布。掩护体中的射击孔分成上、下两部分,用于隐藏弹药枪支,抵御外敌。东南角、西北角建有突出的圆拱式碉堡,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射击孔,遇到特殊情况后,可以向东西南北方向支援,形成协作夹击之势。东南角的碉堡上层有瞭望孔,西北角的碉堡顶部设有露天装置,让家丁守卫更好地观察与防御外敌。

内宅院落与房间之间环环相连,形成了暗道密室、内通外联的格局。魏氏庄园的内部房屋墙都非常高,比外墙高出一截,所以在外墙之上瞧不见内部情况,然而在内院却能洞察外部情况。如此一来,在危险来临之际,主人就可以通过密室机关迅速逃离。宅院内还设有吊桥,吊桥连接内宅与外围城垣,当敌人入侵时将吊桥拉起,可以延缓敌人的步伐。此外,院落内还设有许许多多的假门、陷阱门、陷阱坑。

魏氏庄园由“点”到“线”再到“面”,防御措施做得滴水不漏。

身处动荡年代

如果不了解魏肇庆的经历,便很难理解魏氏庄园这种近似“变态”的设计。

魏肇庆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这一年太平天国运动正轰轰烈烈,北上的太平军搅得“河朔震动,郡县居民各立寨堡自卫”。

次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退守直隶(今河北)待援,鲁北震动,武定府(今惠民)戒严,当地团练急需饷械。魏肇庆的嗣父魏景“首倡为众绅劝饷”,事后得到清政府的奖励。清咸丰五年(1855年),为迎接援军,太平军北伐将领李开芳率马队从直隶驰入德州、茌平等地,武定府再度戒严,富家大户们惶惶不可终日,好在太平军很快便被镇压。

然而,太平军刚走,捻军又来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匪窜扰大清河南”,魏景又“急捐金修堤治械,纠众防河,遏其北渡”。魏氏之所以如此慷慨大方,一再出钱出力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

如果说太平军北伐、捻军北来等没有对魏氏产业构成直接威胁的话,那么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在惠民县境内的活动,则使魏氏更有切身之痛。这年夏天,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率十几万大军由陕西渡河东来,受制于李鸿章的“扼地兜剿”战略,“窜入海滨,连陷庆云、盐山、海丰等县。犯武定郡城”。

七月,张宗禹所部万余人在黄河岸边的洪福寺(今惠民县大年陈乡西榆林村北)遭清军包围。捻军将士冒雨血战,数千人阵亡,余部突出重围。这是清朝农民起义军与清军在惠民境内最大的一次战斗,史称“洪福寺血战”。

城堡式魏氏庄园,防御措施做到极致

短短一年间,张宗禹率军攻打了惠民县城八次,由于魏集村外有围墙和一百多门大炮,并能生产火药,所以没有被攻克。魏景急忙“捐钱万余缗,筑圩聚守,远近居民,蚁附蜂屯,悉赖以安”,此时魏肇庆虽然年少,但一定终生难忘。

随后,捻军起义被镇压下去,但清王朝的统治并没有从此安定下来。在鲁北农村,昔日为镇压农民起义成立的地主团练,多被“不逞之徒”所把持,非但起不到“安境护民”的作用,反而与当地的盐枭、土寇勾结,打家劫舍,祸害百姓。

伴随灾荒连年,各路盗贼四起,魏氏这块“肥肉”很快被各方势力盯上。据《魏氏家谱》记载,在庄园建造之前,魏氏在原居处曾遇到盗贼深夜入室行窃事件,虽赖魏氏善名远播、魏肇庆之母临危不乱斥退盗贼,但已足以使一家人寝食难安。

难免“画地为牢”

除了要抵御人祸,魏氏庄园还要与天灾作斗争。

魏集地处黄河北岸,另有徒骇河在其西边不远处穿过,当地人长期被水患困扰。1855年,魏肇庆年仅三岁,这一年黄河于河南兰考铜瓦厢溃决,穿运河夺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起初,大清河窄狭难容,黄河扩河冲滩,漫溢两岸,处处成灾。

当时的清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加之对外战争失败,割地赔款,造成国库空虚,只能听任黄河泛滥于鲁西北平原。

据统计,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河经常发生灾害。在魏肇庆兴建庄园之前,仅光绪年间,黄河在惠民境内就有七次决口。决口原因有河水漫堤、冲垮堤防、漏水陷堤等,除伏汛雨期外,在秋汛、凌汛、桃汛等水量较小时也不断决口,沿岸堤防简直到了遇水稍涨即溃的程度。

建造魏氏庄园前,黄河持续四年决口;庄园兴建期间,黄河又决口两次。为保田业,魏肇庆及其父辈们不得不一再出资出力堵口复堤,一再捐纳钱粮,救济灾民。在庄园设计施工中,特意从东部挖土成塘,把西部垫高三米,目的就是为了预防黄河水患。

除了水患以外,魏肇庆见识过的自然灾害还有地震。在兴建庄园的两年前,光绪十四年(1888年)5月4日,惠民及附近的无棣、邹平、滨县、沾化等县,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灾情最重的无棣县北部地面震裂,黑水涌出,大觉寺半部震毁。据当地县志记载,在这次地震中,惠民“房屋多数毁坏”。所以,修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式庄园,就成了魏肇庆几近偏执的梦想。

城堡式魏氏庄园,防御措施做到极致

▲庄园内的地暖

当然,作为一家人的安乐窝,魏氏庄园也有宜居的一面。因为设计师是清代宫廷的建筑大师,采用了官式做法,所以魏氏庄园里的许多建筑和功能设施都与皇宫相似。庄园主体建筑保持了严格的中轴对称,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内宅的取暖设施也沿袭了宫廷的做法,将地炕与地下通道相连。如此一来,冬天在室外烧火,屋内便可享有暖气,既舒适又安全,这种较为先进的取暖方式,后来还影响了鲁北一带居民的越冬防寒习惯。

由于主人的防范之心很强,庄园在日常管理上也效仿了宫廷的森严制度。内宅院除了主人,连仆人也不得擅入,所以在小南房的墙壁上开有一个“贡窗”,供佣人送饭菜之用。在主人看来,这是将自己贵族化的表现,但若换种视角,无异于自己画地为牢。

遗憾的是,在魏氏庄园核心建筑“树德堂”建好的第二年,49岁的魏肇庆就因过度操劳,导致风湿病复发而去世。人们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有的人斥责他是肆意挥霍的大地主,也有人感念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

古语道“富不过三代”,魏氏家族似乎也逃脱不了这个魔咒,在魏肇庆死后便开始逐渐衰落。魏肇庆恪守一夫一妻制,所以子女较少,只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不善于经营,且抽大烟,几乎败光了家产;二子早亡,没有后人;小女儿貌美孤傲,终生未嫁。

城堡式魏氏庄园,防御措施做到极致

庄园内唯一的取水点

此后,由于清王朝统治濒临崩溃,各种灾难频频出现。伴随着山东盐务改革,食盐改为官营,支撑魏氏兴旺的主要产业消失。与此同时,魏氏的另一经济支柱典当业也在走下坡路,家族逐渐入不敷出。

无力逆天改命的魏氏后人,只能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附近村子的人都争先恐后来魏集收购建筑材料和器具,魏氏庄园俨然变成旧货市场,最终成了一座空空的城堡。

这座鲁北豪华的地主庄园,防住了盗贼和天灾,扛住了枪林弹雨,却终究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