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近日在港股接連遭遇跌勢。
1月6日,截至《華夏時報》記者發稿,小米盤中17.66港元的股價跌1.45%。而在1月5日,小米股價在開盤後跌3.45%收于至17.92港元。
影響小米資本市場表現的一個外在原因,是印度财政部在1月5日宣布,已經向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Xiaomi Technology India Pvt.後簡稱小米印度)追繳65.3億盧比(約合5.6億元人民币)稅款。小米方面随後對《華夏時報》記者回應稱,會繼續和印度有關部門進行溝通,并表示小米在全球範圍内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并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
印度是除中國大陸外,全球最大的智能機市場。這個戰場裡,以小米為代表的“外來和尚”們雖然占據了市場主流,但在印度“念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被追稅款
小米被追繳5.6億元左右的稅款,源于DRI(印度稅務情報局)在調查期間收集的證據表明,小米印度公司及其合同制造商,均未将小米印度向美國高通公司和北京小米軟體有限公司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金額,計入其進口商品的評估價值。
這被認為是通過低估價值的方式逃避關稅,違反了印度1962年《海關法》第14條和2007年海關估價(确定進口貨物價值)的規則。
從印度财政部的聲明得知,小米印度公司從事MI品牌手機的銷售,其手機有兩個來源:由小米印度公司直接進口,或由小米印度公司的合同制造商進口手機零部件後在印度組裝。
對于印度政府追繳稅款,小米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回應稱,此次印度有關部門要求小米補繳的是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之間,與特許權使用費相關的進口環節稅金,與小米近期業務無關,且該官方聲明并非最終結果。
小米方面還認為,此次稅務問題,根源是各方對進口商品的價格認定存在分歧,“對包括專利許可費在内的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該計入進口商品的價格,這在各國都是一個複雜的技術性難題。”
5.6億元的稅款,對小米來說并不算多。截至2021年9月末,小米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26.5億元,盡管比去年年末時少了221億元,但被追繳的稅款也僅不足其2%。
不過從淨利潤這個次元去看,5.6億元稅款占到小米去年三季度7.9億元淨利潤的七成。需要提及的是,小米去年Q3的淨利潤率隻有1%,而上年同期為6.7%。
另一種壓力
小米去年三季度業績的變化,頗受缺芯的影響。根據Canalys資料,當期小米4390萬台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相較上一個季度環比減少約1000萬台。去年三季度13.5%的份額,也讓小米後退一位,在蘋果之後排名第三。
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成績。小米在去年Q3财報中稱,當期其在印度市場連續第16個季度保持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
Omdia移動終端市場首席分析師李澤剛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累計到去年三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場的份額超過27%。雖然三星追得比較緊,但去年Q3兩家的市場佔有率差距還有6-7個點。他預估,小米手機2021年在印度市場約有4000多萬台的出貨量規模。
不止是小米,印度早已成為中國手機廠商征戰的重要戰場。Canalys資料顯示,去年三季度,印度市場前五大手機廠商占據近9成份額,其中4家都來自中國大陸。除小米外,OPPO、vivo、realme都榜上有名。
這背後,Canalys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印度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45億部。雖然中國大陸智能機市場一年的出貨量超過3億部,但更吸引國産手機廠商們的是,相對大陸已經進入激烈的存量市場争奪,印度智能機市場還遠未飽和。并且,在大陸市場不具有“殺傷力”的千元機,才是印度市場的主旋律。
但一片藍海中,國産手機廠商們需要面對另一種壓力。
李澤剛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稅收是印度刺激本土經濟的一種方式,通過對整機以及零部件收取高關稅,目的是讓外國企業都到印度本地建廠,“印度市場消費低、毛利低,直接進口整機太貴,隻能通過進口套件,半散件去印度當地組裝。”此外,據記者了解,除了OPPO、vivo等手機廠商在印度直接建廠外,合力泰、華星等上遊供應鍊企業也都在印度建設了模組工廠。
而它們面臨的另一重壓力,是市場格局的可能變化:去年三季度,印度市場前五大廠商的出貨量同比均下滑,最低7%,最高14%。但同期,被歸于“others”的手機廠商們,雖然隻有10%的市場佔有率,卻同比增長超過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