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出自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秦朝末年項羽、劉邦之争的故事廣為流傳,《鴻門宴》便是發生在項劉之争的經典故事。他們約定誰進入秦都鹹陽就拜他為王,結果劉邦比項羽先入鹹陽,當時項強劉弱,項羽持強淩弱,在鹹陽外郊的鴻門處舉行宴會宴請劉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項羽舉行的此次宴會沒有好意,但劉邦又不得不去。在宴會上,劉邦處處示弱,而項羽則步步緊逼,項羽的亞父更是處處想置劉邦于死地,在宴會上更上讓項莊舞劍,想在其間刺死劉邦。于是,便演繹了有名的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好在有張良運籌帷幄、樊哙忠心護主和項伯的處處保全,劉邦才得以有驚無險地離開。也正是鴻門宴此行,項羽才對劉邦放松了警惕,劉邦才得以壯大,才能建立大漢王朝。是以,鴻門宴是劉邦由弱到強的轉折點,更是劉邦建立漢王朝的起點。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鴻門宴是個中意詞,當需要别人的幫助或從别人那兒借東西時,估計直接開口别會直接拒絕,于是就請别人在飯桌上回應這事,宴請之下怎會不答應。于是乎,别有用心的宴請,人們都稱之為“鴻門宴”。再擴充一些,善良有時也會被利用,也會被當作“鴻門宴”的工具讓好人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