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有一種稱帝叫衆望所歸,因為戰功卓越,力挽狂瀾。

有一種稱帝叫衆矢之的,因為算計陰謀,害人誤國。

第一種人是曹操,在動亂的漢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力挽狂瀾,十分天下有其七,為後續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曹操的一生是奮戰到一生,屠城行徑很多讓他被诟病無數,但除了這之外,他的功業讓他在當時依舊威望無邊,就連毛主席都對于曹操贊譽有加!

正因為此,當曹丕子承父業用禅讓方式,奪得政權之後,遭遇到的非議其實并不多。

後續的曹家帝王們,也并沒有多少荒唐言行出現,綜合素質比司馬懿後人不知道高多少倍。

另一種人就是司馬懿家了,反觀他們的做派,完全就是另外一番模樣了。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曹操和司馬懿)

司馬懿的崛起,源自欺負孤兒寡母還有那廢材曹爽。

一場高平陵之變,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以至于後世子孫看了,都說這是傷天害理之事,國運勢必不會長久!

除了這件事之外,開曆史先河的權臣殺皇帝的舉動,更是讓司馬懿家成了被诟病的一家人。

司馬師主政的時候,行了廢立皇帝之事,本就飽受非議,等到司馬昭主政時,就幹下了殺死曹髦這樣的事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撕毀的綱常,讓其他世家大族都難堪了。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被黑成碳的曹髦)

更讓他們難堪的是,為了诠釋自己言行的合理性,這司馬昭還在《三國志》正史中,還假手太後,将小皇帝曹髦抹黑成了人間極惡,荒唐無比的君王。

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醜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

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将軍,不可以奉宗廟,恐颠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

在這份冠冕堂皇的诏書中,被殺的曹髦成了一個謀逆之君,一個弑母之人,一個比之夏桀、商湯有過之而無不及之人。

要不是忠心耿耿的大将軍司馬昭,為了天下社稷的安穩,殺了曹髦,社稷将會傾危不說,就連太後都将愧對宗廟。

是什麼樣的惡行,才會寫出如此惡毒的言語?這就是司馬昭,一個讓後世人汗顔的權臣。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這三都不是好東西)

我真想知道陳壽老先生,當年寫這一段的時候,是捏了多少下鼻子,才忍住不罵人?

司馬昭殺曹髦,是開曆史先河的事情。

在那之前,即便有權臣壓主,也沒有悍然殺死帝王的舉動出現。

強勢如霍光,也不過是廢了昌邑王劉賀的帝位。

強勢如王莽,也不敢明目張膽殺人。

就連曹操這樣的雄主,面對漢獻帝雖然跋扈,也尚算客氣。

司馬家開的先河,讓後世陷入了混亂之中,司馬家後續被劉欲團滅,也算有樣學樣地推陳出新了。

司馬懿用政殺人無數成了權臣,司馬師用權臣欺君成了權臣,司馬昭更進一步弑君,到了司馬炎就改朝換代了。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司馬炎)

這做派步步蠻橫的同時,做事的人也一步步變成了廢材。

司馬懿那是人中龍鳳,能遏制的人不多。

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倆雖然做的事情不咋地,但終其一生也算兄友弟恭,到了司馬炎這一代就感覺智商欠費了。

這智商欠費跟他的做派很有關系!

開國之君少有昏庸之主,這是曆史常态,因為開國的人都懂權力得來不易。

可司馬炎作為開國之君,其人如何?

除了當政之初還算勤勉之外,後續作為簡直就是垃圾,滅亡東吳之後幹的事情,件件都是亡國之君才幹的事,所謂的太康之治也徒有其表。

廣納後宮,羊車望幸,這是個人生活糜爛。

大興土木,助長奢靡,這是文化氛圍消沉。

臣下清談,君上妄言,這是政治環境頹廢。

大封諸王,引進外族,這是内部動亂誘因。

裁汰軍隊,武備廢弛,這是引人作亂妄行。

一個開國之君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讓一個王朝從誕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暮氣沉沉。

這個王朝還能好嗎?從這個角度看,他能統一天下最大的根源,不是他本人有什麼本事。

而是他的對手太弱了。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三國後期)

這點上看看他的兩個對手就明白了。

蜀漢後主劉禅,阿鬥雖然不傻,但是國家實力上的巨大差距,還有後期的用人昏庸,讓他成了承受亡國之禍的君王。

當然,滅亡蜀漢是司馬炎他爹司馬昭的功勞,跟司馬炎這個二世祖也沒啥關系。

至于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那就是知名昏君了。

行事暴力乖張不說,後宮更是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下,比大一統王朝的帝王還多,弄得民間不知道出現了多少單身漢。

這樣的東吳,不滅亡才是天理不容的。

分析過對手之後,再看司馬炎,不就是一個躺在祖輩奮鬥後,坐享其成的人嗎?

如果這人真有點志氣,不說比司馬懿,跟司馬昭水準差不多,也不至于讓西晉成為笑話。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西晉)

但是這司馬炎真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庸人。

如果僅僅是庸人也就算了,它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

後宮裡面的一萬多妃子,是這昏君做派的展現。

在任時的大封諸侯王,導緻八王之亂是這昏君做派的展現。

這一切,已經足夠昏了,最昏的是,在選擇繼承人這件決定天下安危的大事上優柔寡斷。

他的兒子司馬衷是個啥貨色?按照史書上的說法是,一個智商底下的智障。

司馬衷是傻子,從他的言行舉動中都能看出來,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司馬炎如何會不知道?

面對一個傻兒子,司馬炎的做派如何?不僅将皇帝的位置傳給了司馬衷,還不留後手。

如果他在世的時候,給自己的傻兒子留點後手,讓這個王朝不至于因為妖後作亂,還有八王之亂而發生動蕩,西晉或許還不會如此短命。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司馬衷比阿鬥還弱智)

但司馬炎是如何做的?他對于後續的繼承人如何執政幾乎毫無安排。

司馬炎一閉眼,這天下就陷入了混亂之中,一亂就是整整二百多年!

這天下混亂的鍋,司馬炎就算不想背,也責無旁貸啊?

司馬炎之後,後續的西晉和東晉帝王也沒幾個有能力的。

唯一強點的隻有借力江東士族穩定天下的東晉第二任皇帝司馬紹(299年~325年)

性情孝順的他還算有點文韬武略。

在公元322年即位之後,能讓勢微的中央,通過政治制衡的方式,跟權臣世家和諧相處,能在公元324年平定王敦之亂後,果斷下令停止追究王敦黨羽。

能通過重用王敦的堂哥王導的方式,保持跟江東士族的和諧關系,穩住了國家局勢。

但是這個唯一強點的帝王,命也不夠長,僅僅27歲就挂了。

随後的歲月,東晉的帝王那就是一個比一個的爛,可謂中國曆朝曆代封建王朝中,綜合素質最差的一群帝王,這就讓東晉的老百姓遭殃了。

世家大族橫行,王朝權力不振,看似統一的王國,不知道有多少土皇帝。

土皇帝多了之後,難免想起曾經曹操說過的一句話。

天下若是無孤,也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暮年曹操)

這句話就是曹家篡漢之後,不受人诟病的根源。

那個時候的大漢天下早已無力維持。

如果沒有曹操的出現,中華大地将提前進入四分五裂的狀态,曹操一刀一槍平定了整個北方,也讓中原王朝恢複了元氣,更讓中華大地有了抵禦外族入侵的實力和凝聚力。

反觀司馬懿的篡魏,則更多是權臣壓住的謀逆之舉罷了。

謀逆就謀逆,如果後續給力一點,名聲也會好點。

誰曾想這司馬家的智商,在後續是一代不如一代,沒一個好東西,讓中原大地經曆了無盡的苦楚和無數的劫難。

剛開國居然腐化堕落是原罪之一。

建國不久就同室操戈是原罪之二。

異族崛起引衣冠南渡是原罪之三。

半壁江山還不思進取是原罪之四。

司馬家建立的王朝,将無數中原王朝晚期的毛病全部集中了起來不說還一個也沒解決。

這真是史上頭一遭,爛到讓人不齒的王朝。

但凡他們在開國之後的舉措,有點振作的意思,也不至于被亡國之後,後人都不願姓司馬。

現在姓司馬的都是罕見的。

因為當年的皇族,紛紛齒與自己的姓氏,或者因為安全的需要,紛紛改姓司氏、馬氏、同氏、仝氏、馮氏和程氏。

這無數改名換姓的背後,根源到底何在?

答案就在那,殺掉曹髦後逼迫太後寫的诏書中可以窺見一二!

權力遊戲,不擇手段确實沒錯,但做人應該有底線,這底線是人差別與動物的因由。

颠倒黑白到突破底線的王朝,算禽獸王朝也不為過吧?

司馬懿後人建立的晉朝為何遭罵?一封诏書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