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有一种称帝叫众望所归,因为战功卓越,力挽狂澜。

有一种称帝叫众矢之的,因为算计阴谋,害人误国。

第一种人是曹操,在动乱的汉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力挽狂澜,十分天下有其七,为后续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一生是奋战到一生,屠城行径很多让他被诟病无数,但除了这之外,他的功业让他在当时依旧威望无边,就连毛主席都对于曹操赞誉有加!

正因为此,当曹丕子承父业用禅让方式,夺得政权之后,遭遇到的非议其实并不多。

后续的曹家帝王们,也并没有多少荒唐言行出现,综合素质比司马懿后人不知道高多少倍。

另一种人就是司马懿家了,反观他们的做派,完全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曹操和司马懿)

司马懿的崛起,源自欺负孤儿寡母还有那废材曹爽。

一场高平陵之变,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以至于后世子孙看了,都说这是伤天害理之事,国运势必不会长久!

除了这件事之外,开历史先河的权臣杀皇帝的举动,更是让司马懿家成了被诟病的一家人。

司马师主政的时候,行了废立皇帝之事,本就饱受非议,等到司马昭主政时,就干下了杀死曹髦这样的事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撕毁的纲常,让其他世家大族都难堪了。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被黑成碳的曹髦)

更让他们难堪的是,为了诠释自己言行的合理性,这司马昭还在《三国志》正史中,还假手太后,将小皇帝曹髦抹黑成了人间极恶,荒唐无比的君王。

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

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

在这份冠冕堂皇的诏书中,被杀的曹髦成了一个谋逆之君,一个弑母之人,一个比之夏桀、商汤有过之而无不及之人。

要不是忠心耿耿的大将军司马昭,为了天下社稷的安稳,杀了曹髦,社稷将会倾危不说,就连太后都将愧对宗庙。

是什么样的恶行,才会写出如此恶毒的言语?这就是司马昭,一个让后世人汗颜的权臣。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这三都不是好东西)

我真想知道陈寿老先生,当年写这一段的时候,是捏了多少下鼻子,才忍住不骂人?

司马昭杀曹髦,是开历史先河的事情。

在那之前,即便有权臣压主,也没有悍然杀死帝王的举动出现。

强势如霍光,也不过是废了昌邑王刘贺的帝位。

强势如王莽,也不敢明目张胆杀人。

就连曹操这样的雄主,面对汉献帝虽然跋扈,也尚算客气。

司马家开的先河,让后世陷入了混乱之中,司马家后续被刘欲团灭,也算有样学样地推陈出新了。

司马懿用政杀人无数成了权臣,司马师用权臣欺君成了权臣,司马昭更进一步弑君,到了司马炎就改朝换代了。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司马炎)

这做派步步蛮横的同时,做事的人也一步步变成了废材。

司马懿那是人中龙凤,能遏制的人不多。

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虽然做的事情不咋地,但终其一生也算兄友弟恭,到了司马炎这一代就感觉智商欠费了。

这智商欠费跟他的做派很有关系!

开国之君少有昏庸之主,这是历史常态,因为开国的人都懂权力得来不易。

可司马炎作为开国之君,其人如何?

除了当政之初还算勤勉之外,后续作为简直就是垃圾,灭亡东吴之后干的事情,件件都是亡国之君才干的事,所谓的太康之治也徒有其表。

广纳后宫,羊车望幸,这是个人生活糜烂。

大兴土木,助长奢靡,这是文化氛围消沉。

臣下清谈,君上妄言,这是政治环境颓废。

大封诸王,引进外族,这是内部动乱诱因。

裁汰军队,武备废弛,这是引人作乱妄行。

一个开国之君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让一个王朝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暮气沉沉。

这个王朝还能好吗?从这个角度看,他能统一天下最大的根源,不是他本人有什么本事。

而是他的对手太弱了。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三国后期)

这点上看看他的两个对手就明白了。

蜀汉后主刘禅,阿斗虽然不傻,但是国家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还有后期的用人昏庸,让他成了承受亡国之祸的君王。

当然,灭亡蜀汉是司马炎他爹司马昭的功劳,跟司马炎这个二世祖也没啥关系。

至于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那就是知名昏君了。

行事暴力乖张不说,后宫更是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下,比大一统王朝的帝王还多,弄得民间不知道出现了多少单身汉。

这样的东吴,不灭亡才是天理不容的。

分析过对手之后,再看司马炎,不就是一个躺在祖辈奋斗后,坐享其成的人吗?

如果这人真有点志气,不说比司马懿,跟司马昭水平差不多,也不至于让西晋成为笑话。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西晋)

但是这司马炎真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庸人。

如果仅仅是庸人也就算了,它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后宫里面的一万多妃子,是这昏君做派的体现。

在任时的大封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是这昏君做派的体现。

这一切,已经足够昏了,最昏的是,在选择继承人这件决定天下安危的大事上优柔寡断。

他的儿子司马衷是个啥货色?按照史书上的说法是,一个智商底下的智障。

司马衷是傻子,从他的言行举动中都能看出来,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司马炎如何会不知道?

面对一个傻儿子,司马炎的做派如何?不仅将皇帝的位置传给了司马衷,还不留后手。

如果他在世的时候,给自己的傻儿子留点后手,让这个王朝不至于因为妖后作乱,还有八王之乱而发生动荡,西晋或许还不会如此短命。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司马衷比阿斗还弱智)

但司马炎是如何做的?他对于后续的继承人如何执政几乎毫无安排。

司马炎一闭眼,这天下就陷入了混乱之中,一乱就是整整二百多年!

这天下混乱的锅,司马炎就算不想背,也责无旁贷啊?

司马炎之后,后续的西晋和东晋帝王也没几个有能力的。

唯一强点的只有借力江东士族稳定天下的东晋第二任皇帝司马绍(299年~325年)

性情孝顺的他还算有点文韬武略。

在公元322年即位之后,能让势微的中央,通过政治制衡的方式,跟权臣世家和谐相处,能在公元324年平定王敦之乱后,果断下令停止追究王敦党羽。

能通过重用王敦的堂哥王导的方式,保持跟江东士族的和谐关系,稳住了国家局势。

但是这个唯一强点的帝王,命也不够长,仅仅27岁就挂了。

随后的岁月,东晋的帝王那就是一个比一个的烂,可谓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王朝中,综合素质最差的一群帝王,这就让东晋的老百姓遭殃了。

世家大族横行,王朝权力不振,看似统一的王国,不知道有多少土皇帝。

土皇帝多了之后,难免想起曾经曹操说过的一句话。

天下若是无孤,也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暮年曹操)

这句话就是曹家篡汉之后,不受人诟病的根源。

那个时候的大汉天下早已无力维持。

如果没有曹操的出现,中华大地将提前进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曹操一刀一枪平定了整个北方,也让中原王朝恢复了元气,更让中华大地有了抵御外族入侵的实力和凝聚力。

反观司马懿的篡魏,则更多是权臣压住的谋逆之举罢了。

谋逆就谋逆,如果后续给力一点,名声也会好点。

谁曾想这司马家的智商,在后续是一代不如一代,没一个好东西,让中原大地经历了无尽的苦楚和无数的劫难。

刚开国居然腐化堕落是原罪之一。

建国不久就同室操戈是原罪之二。

异族崛起引衣冠南渡是原罪之三。

半壁江山还不思进取是原罪之四。

司马家建立的王朝,将无数中原王朝晚期的毛病全部集中了起来不说还一个也没解决。

这真是史上头一遭,烂到让人不齿的王朝。

但凡他们在开国之后的举措,有点振作的意思,也不至于被亡国之后,后人都不愿姓司马。

现在姓司马的都是罕见的。

因为当年的皇族,纷纷齿与自己的姓氏,或者因为安全的需要,纷纷改姓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和程氏。

这无数改名换姓的背后,根源到底何在?

答案就在那,杀掉曹髦后逼迫太后写的诏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权力游戏,不择手段确实没错,但做人应该有底线,这底线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因由。

颠倒黑白到突破底线的王朝,算禽兽王朝也不为过吧?

司马懿后人建立的晋朝为何遭骂?一封诏书看因果,就懂曹魏的憋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