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梁啟超的“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半聖人之說”

作者:清淨1261
論梁啟超的“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半聖人之說”

在當今學界有一個廣泛流行的說法:王陽明先生是所謂中國曆史上僅有的兩個半聖人之一,是一位聖人。而這個論斷的始作俑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梁啟超的這個論斷能否成立。

在儒家經典著作《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裡,魯國大夫叔孫豹(穆叔)有一句話:“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這句話中的“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

在對古聖先賢的評價中,梁啟超以“三不朽”作為評判聖人的标準。他提出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論梁啟超的“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半聖人之說”

梁啟超

面對梁啟超的這個判斷,略微思考,馬上就能發現其有問題。

《左傳》起自魯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以《左傳》中的一句話作根據,來論斷中國聖賢是否合适,關鍵之處可能不在于“聞”這句話的叔孫豹(叔孫豹可能隻是在轉述别人的話),而是在于最初說此話的人(被轉述者)是否達到聖人地位以及他是否就把“三不朽”作為了評判聖人的标準。如果他本身沒有達到聖人地位,同時他也沒有明确“三不朽”就是聖人标準。那麼,梁啟超拿來作聖人标準明顯缺乏依據。

所謂“作之謂聖,述之謂賢”,孔夫子自稱“述而不作”有自謙之義。不妨先假定孔夫子符合梁啟超所謂的“三不朽”标準,是一位聖人。也不妨先姑且把所謂“三不朽”作為評判聖人的标準。那麼問題是,在孔子之前,有沒有符合“三不朽”标準的聖人呢?

《中庸》雲:“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中庸》提到的堯、舜、文王、武王算不算是聖人呢?如果這些人都不是聖人,都不如孔子,那麼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意義何在?以至于孔子本身的聖人地位都會産生動搖。梁啟超又是如何知道堯、舜、文王、武王都不符合所謂“三不朽”标準的呢?根據何在?

梁啟超的話,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臆測,不能成立,不可采信。

論梁啟超的“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半聖人之說”

梁啟超作為一個學者,豈可任性妄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被梁啟超冠以“聖人”頭銜的明代學者王陽明,他的陽明心學被明末清初的理學家張履祥評判為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黨争、流寇和陽明心學)之一。

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國,何以隻有兩個半聖人?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個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他說一句毫無根據的話,居然能夠影響很多人,很多人把這一句話當作事實,當作真理。好像根本就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似的。梁啟超關于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半聖人的說法,廣泛地影響着今天普通群眾的思想觀念及選擇,以緻陽明心學沉渣泛起,嚴重地幹擾學習者的認知,嚴重地污染學習者的心靈。

其随聲附和者,不乏知名的專家、學者、教授,這本應是中國最具思辨力的群體,卻蒙蒙然,冥冥然,随波逐流而不自知,人雲亦雲,毫無獨立自主的真知灼見,把一個内容支離破碎、思想穿鑿附會的所謂“陽明心學”推向了廣大的普通群眾!可悲可歎!

論梁啟超的“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半聖人之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