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之说”

作者:清净1261
论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之说”

在当今学界有一个广泛流行的说法:王阳明先生是所谓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半圣人之一,是一位圣人。而这个论断的始作俑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梁启超的这个论断能否成立。

在儒家经典著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里,鲁国大夫叔孙豹(穆叔)有一句话:“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句话中的“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

在对古圣先贤的评价中,梁启超以“三不朽”作为评判圣人的标准。他提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论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之说”

梁启超

面对梁启超的这个判断,略微思考,马上就能发现其有问题。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以《左传》中的一句话作根据,来论断中国圣贤是否合适,关键之处可能不在于“闻”这句话的叔孙豹(叔孙豹可能只是在转述别人的话),而是在于最初说此话的人(被转述者)是否达到圣人地位以及他是否就把“三不朽”作为了评判圣人的标准。如果他本身没有达到圣人地位,同时他也没有明确“三不朽”就是圣人标准。那么,梁启超拿来作圣人标准明显缺乏依据。

所谓“作之谓圣,述之谓贤”,孔夫子自称“述而不作”有自谦之义。不妨先假定孔夫子符合梁启超所谓的“三不朽”标准,是一位圣人。也不妨先姑且把所谓“三不朽”作为评判圣人的标准。那么问题是,在孔子之前,有没有符合“三不朽”标准的圣人呢?

《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提到的尧、舜、文王、武王算不算是圣人呢?如果这些人都不是圣人,都不如孔子,那么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意义何在?以至于孔子本身的圣人地位都会产生动摇。梁启超又是如何知道尧、舜、文王、武王都不符合所谓“三不朽”标准的呢?根据何在?

梁启超的话,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臆测,不能成立,不可采信。

论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之说”

梁启超作为一个学者,岂可任性妄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被梁启超冠以“圣人”头衔的明代学者王阳明,他的阳明心学被明末清初的理学家张履祥评判为明朝灭亡的三大原因(党争、流寇和阳明心学)之一。

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何以只有两个半圣人?

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个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说一句毫无根据的话,居然能够影响很多人,很多人把这一句话当作事实,当作真理。好像根本就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似的。梁启超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的说法,广泛地影响着今天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及选择,以致阳明心学沉渣泛起,严重地干扰学习者的认知,严重地污染学习者的心灵。

其随声附和者,不乏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这本应是中国最具思辨力的群体,却蒙蒙然,冥冥然,随波逐流而不自知,人云亦云,毫无独立自主的真知灼见,把一个内容支离破碎、思想穿凿附会的所谓“阳明心学”推向了广大的普通民众!可悲可叹!

论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之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