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鳌拜造反,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動用大内高手?

相信不少讀者并不會對這個題目後面的故事陌生。公元1669年,清曆史上著名的明君康熙帝在召見大臣鳌拜時,令一群少年将其擒拿,之後将他下獄。

鳌拜造反,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動用大内高手?

清初的一位高明的權臣就這樣被更高明的皇帝搞定了。不過在說為什麼皇上用一群少年而不是宮内高手辦這件事之前,我想先說一下鳌拜這個人。他和一般主掌大權禍亂朝政的權臣不同。

首先,他是在晚年才掌權的。而從他青年時期一直到壯年時期,他是一員骁勇的将領,也是一個忠心的臣子。在他早期參軍時,他先後經曆了皮島和松錦的戰争,并且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這兩次作戰,一次使他獲得了勇士的稱号,另一次使他成為軍隊中的核心人物。順帶一提,後一次松錦之戰得勝也為入關做了保證。之後他又經曆了兩位君主,到康熙時已經是三朝元老。也就是這個時期,皇帝年幼,他和其他幾位大臣都成為了輔政大臣。

鳌拜造反,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動用大内高手?

由此他才開始慢慢專政起來。以上提到的這些和今天的問題都是有關系的。好,接下來就具體說說康熙為什麼要用一群少年搞定鳌拜,原因有以下三個。

第一,麻痹對方

對這段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鳌拜專權的那段時間小皇上的一舉一動都是被他控制和監視的。

皇上還小的時候也就算了,但是皇上一天一天長大,直到十四歲時,情況就必然要發生改變。因為依據前朝慣例,皇上年幼即位,等到十四歲就可以親政了。

這個時間一到,雙方都開始想對策了。鳌拜這邊在想如何能讓皇上不親政,繼續讓權力留在自己手裡。從他的角度出發那就肯定要防止皇上暗地裡搞小動作,尤其是雇人來殺自己。

鳌拜造反,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動用大内高手?

是以他肯定會對大内的人看得很緊。而皇帝這邊也在想,想如何能不動聲色的拿下鳌拜。身邊的人肯定被他控制了,是以不能用。再找人的話也不能找那種體型高大的武士,會引起别人注意。

是以,他拜托索爾圖幫他找了一群少年,對外說和皇上一起練習摔跤。這樣鳌拜就算看見這些少年,也不會有什麼戒心,麻痹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第二,搞定鳌拜,并不需要多厲害的人

各位讀者大人先别急着反駁我,我知道這個權臣雖然是個大臣,但他是從戰場上走出來的,還是“第一勇士”。

但是大家是不是漏了一個因素,那就是他在那個時候的年齡。我承認他在年輕時很厲害,甚至一人在敵軍當中殺幾個來回不成問題,有關公和子龍的本事。但是在他被扳倒的這一年,他已經是一個馬上60歲的老人了。

鳌拜造反,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動用大内高手?

他生于1610年,發生事變這一年是1669年。我并不是不相信他寶刀不老,隻是再厲害的英雄也有遲暮的時候。何況到了晚年,他已經不親自上陣了,而且平日裡的作風也不好。

身體素質不如以前不是很正常嗎?而且最後把他按在地上的不止一個少年,是十幾個,康熙帝怕壞了事還特地找了這麼十幾個身強體壯的。并且為了這一天,還準備了很久。

是以,雙方實力的差距是明顯的,鳌拜被按在地上伏法是必然的。

第三個,皇上并不能确定身邊人能不能用

前面我也提到過,為了防止小皇上有什麼大動作,鳌拜已經把他身邊的人看死了。而且以他的性格,皇上身邊的侍衛肯定也有他安排進去的人。

不過盡管他這麼仔細,他的對手也不是一般人。他面對的一位在我國曆史上的明君中能排進前五的人。

是以對于鳌拜的這個安排,康熙是能想到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是以他才選擇不用身邊的人。而是另外找人,找不會引起鳌拜懷疑的人。

鳌拜造反,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動用大内高手?

最後事實證明他的眼光和判斷都很準,而他扳倒對手的手段,也成為了一個傳奇。

繼續閱讀